Know Thyself @master_thyself Channel on Telegram

Know Thyself

@master_thyself


免责声明:不要轻信反常识的观点,充分的调查研究后,选择你愿意相信的。

我未必赞同我昨天以前的发言,我对今天最新发表的言论也只有70%的信心,如果大家对我的思想充分的批判,我对明天的发言可能会有90%的信心。

Know Thyself (Chinese)

欢迎加入我们的Telegram频道"master_thyself"!这里是一个探索自我,提高自我意识的社区。无论你是在寻找内在平静,还是想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我们都欢迎你的加入。nn"Know Thyself"频道的宗旨是让每个人都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相信,通过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nn在这里,我们鼓励会员们分享他们的思考,观点和经验。我们提倡开放的讨论和互相批判,因为只有通过思想的交流,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nn请注意,我们不会传播反常识的观点,我们鼓励会员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才能取得真正的认识。nn"Know Thyself"频道的创始人说过:"我未必赞同我昨天以前的发言,我对今天最新发表的言论也只有70%的信心,如果大家对我的思想充分的批判,我对明天的发言可能会有90%的信心。" 这体现了我们对于思想的不断修正和完善。nn无论你是在寻找心灵的解脱,还是想提升个人成长,"Know Thyself"频道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共同探索,认识和提高自己吧!

Know Thyself

14 Feb, 12:54


​前两天散步时,我在想,未来地方基建如果没有持续的现金得到应有的维护,道路不像现在这么平整,那时候可能只能开越野车、骑山地车、走路了。

DeepSeek在最后说:未来的交通方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分裂:一边是自动驾驶电车在智能公路上滑行,另一边是改装越野车在龟裂的普通道上颠簸。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Know Thyself

14 Feb, 02:30


宇树的老板,英语六级都没过,实践能力却很好。

作为90后,他说自己有二十多年机械设计经验。

Know Thyself

13 Feb, 00:49


我在github上整理了下河南驾考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法律文件,我不喜欢通过背考题通过考试。这个epub是通过calibre转换过来的,未来几年,智驾的快速普及,可能会让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过时。

20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2022 公安部令第162号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2022 公安部令第163号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
2022 公安部令第164号 机动车登记规定
2025 公安部令第172号 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
2021 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2023 河南省高速公路条例

Know Thyself

12 Feb, 23:44


驾考宝典题库里有个“注意分离式道路”的标志,出自GB5768.2-2009,但是这个标志在2022版已经删除了。

​题库没有更新,真是草台班子。

Know Thyself

11 Feb, 13:39


大模型会引用我提到的某本书上的观点来说服我,很赞。

​如果我跟某个人交流时,他大概率没看过那本书,也就很难给我有价值的建议。

Know Thyself

11 Feb, 02:17


在比亚迪的宣传视频中,智驾在夜晚的赛道、倒车入库、高速超车、拥挤路段缓慢行驶……表现都不错。

未来都快没必要考驾照了

Know Thyself

09 Feb, 06:54


考虑到无人驾驶和共享经济的趋势,买车的必要性不是那么大,但是学会开车还是比较有用的。

Know Thyself

08 Feb, 00:06


AI虽然落地难,但是取得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

过去我对开车一点也不感兴趣,因为电脑对我更有吸引力。现在AI在编程上已经能给我提供很大的帮助,我不需要太费心了。虽然2030年有望普及无人驾驶,但我还是决定在这个时间学开车。

这两年车企卷的比较厉害,未来一段时间是比较适合入手的。会开车后,将来换工作(搬家)会更容易些。

驾校教练素质不够好、缺乏耐心,我早就有所耳闻。

但我想,如果把驾校当作练车而不是学车的地方,那边提供场地和租车服务,磕磕碰碰也不需要赔钱,那样心里就平衡了。

Know Thyself

28 Jan, 01:32


https://x.com/CoderUday/status/1883861506632335477

抖音、比亚迪、DeepSeek……的成功,主要是因为90年代末为了减少青年失业率各大高校大规模的扩招。

扩招对个人的坏处是,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对社会的好处是,中国企业的产品在世界上很有竞争力。

人口红利过去了,工程师红利可能才刚刚发酵。

不论互联网企业,还是宇树、大疆、DeepSeek,主要技术人员都是2000年扩招之后的大学生。

印度的主要问题,我感觉是太热了,不利于用脑子思考。俄罗斯比较冷,有很多天才,只是人口基数太少了。李光耀在自传中也讲过空调对新加坡的重要性。

Know Thyself

28 Jan, 01:08


https://x.com/AISafetyMemes/status/1883956237857087948

前OpenAI的员工说:

老实说,我被这段时间AI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惊。当我考虑以后在哪儿安家、为退休存多少钱时,我不禁会想,人类能否活到那时候?

AGI竞赛是非常危险的赌博,没有实验室能找到让AI契合我们的价值观的方法,发展越快,及时找到应对策略的概率越低。

……

Know Thyself

27 Jan, 23:47


我让AI写vim或者Perl正则表达式,不论是GPT-4o还是DeepSeek R1写的都不够好。

AI会让很多技能变得过时,也会逼着人们去学更抽象的技术。

前两天看了《黄仁勋传》,他很讨厌AI威胁论,并认为算力成本的不断下降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未来的社会福利应该会越来越好,因为如果不这么做,维持社会秩序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当年免去农业税,就是因为收税成本快要超过收到的税了(DeepSeek说2006年收税成本占税收的80%)。未来其它方面的福利,也是类似的逻辑。

Know Thyself

27 Jan, 23:17


https://x.com/JFPuget/status/1883962655540666724

为什么金融市场的反应似乎有点迟钝?

因为市场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没有多少人会及时去看论文。

我直到25号,才注册了DeepSeek账号(当时是周六,股市已经不交易了),27号才大略看了下相关的论文。我之所以会注册账号、看论文,是因为这两天相关的讨论太多了。

一个小公司,不可能一下把所有人都忽悠了。总体来说,金融市场还是比较谨慎的,没有听风就是雨。

Know Thyself

27 Jan, 21:49


https://x.com/dotey/status/1883778829262663854

今年过年不想跟别人交流,AI在变得更加强大、成本更低,未来可能会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充分满足各种人的精神需求。

Know Thyself

26 Jan, 06:35


https://x.com/S7i5FV0JOz6sV3A/status/1883356776466469256

Know Thyself

25 Jan, 02:35


https://x.com/jike_collection/status/1882776465214984646

新兴产业并不需要推动,只要少一点阻力就行。

Know Thyself

24 Jan, 09:48


翻看电脑上的老照片时,看到半页书的照片,但我实在想不起来这是什么书中的内容了。

大学也看过几本丹布朗的书,应该是其中一本小说的内容。

Know Thyself

23 Jan, 21:48


我认为,可以把软件开发也定义为制造业。

​制造业的特点是,不断研发市场还没有的新产品以赚取高额利润,或者不断降低成熟产品的成本以生存下去。有研发能力的只占少数,这注定是一个残酷的淘汰赛,大多数人只能苟且。

​运维、调试则可以定义为服务业,未来的市场应该会越来越大。

AI机器人,在不断蚕食鲸吞制造业的工作。做软件开发的前途是不太好的,技术人员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调试技术、服务质量上来。

Know Thyself

21 Jan, 14:04


我感觉学习一种强大的编程语言带来的好处要比学习小语种大的多。

​过去几乎没考虑过学习Perl,因为用这写的代码可读性很差。但前一段时间整理百家讲坛节目时,发现rename命令居然支持使用sprintf格式化正则匹配组。我使用Linux十多年,刚了解到这个功能!

而Perl版的rename程序,开发者正是Perl语言开发者兼骆驼书Programming Perl的作者。

​我考虑在新的一年,看几本相关的书,用Perl更高效的整理文件,在大脑中构建一个更大参数的大模型。

Know Thyself

18 Jan, 23:23


我过去说,未来软件开发的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是像电工一样去排查软硬件问题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张银奎在《软件调试》第二卷前言说,“(软件)复杂度飞升导致的结果是软件的瑕疵增多,测试团队难以发现所有的Bug,于是越来越多的软件带着Bug发布。产品期瑕疵的增多催生了一个新的角色,那就是调试工程师。”

软件行业的电工,就是调试工程师,这符合我对自己的定位。这个岗位也不会卡年龄,因为年龄越大,见识越多。

Know Thyself

17 Jan, 10:37


https://x.com/elonmusk/status/1879531470886465545

马斯克Boss直聘:我们不关心你去哪儿上过学或者是否上过学、在什么名企工作过,只关心你的代码怎么样。

Know Thyself

13 Jan, 14:05


https://youtu.be/0J6BWLVEPTU

缅北电诈的前世今生

Know Thyself

09 Jan, 00:27


Pimsleur的学习方法,跟Glossika的很相似。

过去长时间盯着屏幕,正好想解放双眼。按照他们的方法,光用耳朵听,就有可能学会外语。

Know Thyself

08 Jan, 11:26


我计划从Glossika Mass Sentences中,再挑两个小语种学习一下。

这套教材每种语言包括3000个句子,其中一个录音先讲一遍英文再讲两遍小语种,还有一个录音讲一遍英语间隔一段时间让用户思考对应的小语种然后再公布结果,还有一个音频只包含小语种。还有一个音频文件夹按天给用户做了复习计划,会通过短期内多次重复之前学过的内容让学习者留下印象。

作者认为,应该按照大脑记忆的规律去学习语言,先听懂、再会说,最后再去认、去写。这跟我们过去的“哑巴英语”完全不同,我想要试一下。

即使AI将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也不会剥夺我学习中的乐趣。我想要看俄剧《爸爸和他的女儿们》、《不要漂亮要幸福》……我对之前的机翻很不满意,不知道现在的AI翻译怎么样。

Know Thyself

08 Jan, 11:01


一方面听说政府债挺多,地方政府有不择手段创收的动力,另一方面又听说从24年七月起所有事业编统一提高工资大约500块以促进消费。对于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我很难产生稳定的预期。

​我过去是对技术比较有热情的人,但是在AI和市场的快速冲击下,我快速的失去热情。

前两天看老梁在《经济现象“等鱼死”》中说,这两年很多人都说“熬着,活下去就行”,等同行被淘汰出局后,自己可能会舒服些。这个道理,跟前些年,王兴引用《孙子兵法》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以及一些企业家说的“不下牌桌”,都是类似的。

​但是对我来说,未来把我挤下牌桌的,可能不是某个人,而是AI和市场,不远的未来我所做的事就会被AI代劳。我考虑以后花更多时间学习技术之外的东西。在技术上,边际收益递减,并且很多技术费了不少工夫研究出来,却很难用上几次。

Know Thyself

07 Jan, 01:06


比尔盖茨在上个月的博客My favorite book on AI 强力推荐了<The Coming Wave>这本书。

我发现我在七月份就下载过,但是却没留下任何读书笔记或评论。当时有可能是看李飞飞的传记时,顺藤摸瓜找到的,因为奥巴马曾推荐过这两本书。

Hacker News网友对这本书评价也不高,有位网友说作者表达能力跟gpt3.5差不多,多位网友说书上前后矛盾很多……而且大家对未来是比较悲观的。

我感觉现在的争论就像易中天讲的“儒道之争”。

Know Thyself

04 Jan, 11:35


看了一集纪连海的《正说清朝二十四臣》,这一集讲的是和珅。和珅在九岁时父母双亡,在贵族学校受人排挤,特别擅长察言观色。除了学习满、汉的课程外还学了蒙语和藏语,私下收集乾隆的诗词文章、模仿他的笔迹。

当时一位高官英廉儿子和儿媳都死了,只剩下一个孙女,他整天为孙女的前途担忧,很早就在学校帮助孙女找对象,并且在咸安宫官学注意到了和珅,他看中和珅老成、稳重、聪明、机智、工作能力强、喜怒不形于色。在和珅满十八岁后,就把孙女嫁给了他。

婚后第二年,和珅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科举制考试范围非常窄,只考朱熹注的四书五经,因为和珅博览群书,连举人也没考上。之后他​凭借满洲人的特权,凭祖上的功绩直接做了官,三年后又到皇家仪仗队工作。一次有个犯人逃到缅甸去了,乾隆引用《论语》问了三遍谁应该承担责任,没人回答,最后和珅引用《论语》做了回答,吸引了乾隆的注意。之后几年快速升迁,32岁就成了多个部门的一把手。

纪连海举了一个例子,讲为何很多工作必须和珅来做。乾隆七十大寿前,班禅发来亲笔信,但是满朝文武没人看得懂藏文,最后只得把和珅找过来,和珅看过后说,班禅打算带着喇嘛过来祝寿。之后英国派马葛尔尼要求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也是和珅接待的。

了解到相关史实后,我发现现在的困境跟过去有点像。学校教的很多技能难以满足社会上的需求,所有人都在更加依赖AI,就像乾隆非常依赖和珅这个全才一样。

Harari在《Nexus》一书中担心AI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也许和珅和乾隆的故事,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Know Thyself

03 Jan, 03:49


https://v2ex.com/t/1101788

我打算在2025年开始折腾All in One

Know Thyself

03 Jan, 02:11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2557586

阮一峰本周周刊提到了DeepSeek,因为国内开花国外香,暗涌Waves公众号在24年七月有一篇《揭秘DeepSeek:一个更极致的中国技术理想主义故事》,还有23年五月的《疯狂的幻方:一家隐形AI巨头的大模型之路》,被翻译到国外了Deepseek: The Quiet Giant Leading China’s AI Race

上面链接是Hacker News上的网友讨论。

Know Thyself

03 Jan, 01:37


看到微信公众号上海经信委昨天发的一个视频“总台央视记者探访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工厂 具身智能迈向量产时代”。youtube上有个节选版,把后一半删了,国外网友对中国制造的态度在潜移默化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是前华为的天才少年彭志辉,和宇树的老板王兴兴都是九零后,他们现在做的事,就是我当初的梦想。

Know Thyself

02 Jan, 22:48


昨天看了2022年百家讲坛中王国玮的《传奇古方》第一集“醒脑开窍的安宫牛黄丸”,讲得并不算太好,但我看完后还是上网搜了下,发现一丸3g要800多块,其中的牛黄、犀角比黄金还贵。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安宫牛黄丸方”的介绍如图。

方舟子认为,安宫牛黄丸中名贵的牛黄(牛的胆结石)和犀角/水牛角并没有治病的成份;​其中朱砂中的汞、雄黄中的砷,可能导致慢性重金属中毒。

主流的中医发展到现在,还停留在抄方阶段。如果古方有效,他们就应该把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如果药物无效,那就不应该再做宣传。

Know Thyself

02 Jan, 11:30


买了个西数HC550企业盘,用来整理百家讲坛和其它视频,买了个绿联的12V2A号称最大支持24T机械硬盘的硬盘盒,怕供电不足又额外买了绿联12V3A的电源。

刚开始我只用3A的电源,但是在大量复制文件时,出现过两次掉盘。(虽然是铝合金的,但我怀疑是散热的问题)

后来换成了原装的电源,使用了几天,但是没有那么大强度的复制文件,也没再掉过盘。

钱韦德在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拿类似这个截图说明,大容量企业盘需要用超过2A的电源。

但是电脑的USB 3.0口也有5V供电,最大功率4.5瓦,加上12V2A电源足以满足硬盘的最大需求。5V是用来传输数据的,即使电脑USB口最大功率不够,也不至于损伤硬盘。

所以我认为如果作为外接硬盘来用,使用绿联的12V2A硬盘盒的原装电源就够了。

Know Thyself

01 Jan, 23:53


马斯克的预言

Know Thyself

01 Jan, 23:22


AI和机器人在快速迭代,给人的感觉是不论是都努力工作,物价都会越来越低,钱也会越来越难赚。

​这样的话,考虑下如何帮助社会更合理的配置资源,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回报。我预测远程工作在未来两年会逐步普及。

​当然政府的货币政策肯定会越来越宽松,让大多数人都能活下去。(人们也会逐渐团结起来,努力改变政府的分配方式,提高社会福利)

Know Thyself

01 Jan, 13:20


郝万山认为情绪会决定人生,对于“怎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他给出了这些建议:

①多读书,增智慧
②多感恩,少怨恨
③多宽容,少计较
④要淡泊,不贪心
⑤保持四种状态:专注、愉悦、放松、理智

Know Thyself

31 Dec, 11:11


百家讲坛,罗大中的《大国医》,第一集讲到了清代的温病医生王孟英。

其中提到一些温病的表现很像伤寒,普通医生和患者都倾向于按照伤寒来治疗,结果病人状况越来越糟糕。王孟英会苦口婆心地跟患者解释为何应该使用他的方案,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感觉病人可怜。

​对症治疗是容易的,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治是很难的。​在AI的帮助下,解释清楚治疗策略应该会越来越容易。

Know Thyself

31 Dec, 06:19


在夸克网盘下载了1.7万(实际17026)本Kindle电子书,因为文件名太长无法备份到群晖,所以写了个程序对所有文件重命名。

https://pan.quark.cn/s/b4fa81df3a72

改名后发现少了32个文件,去重后总文件数变成了16994个,也就是说可能是夸克删了其中6个文件,最后发现缺少的这些书目

A00416, A00418, A00646, A04795, A07875, A08970

不知道书名是什么。

Know Thyself

31 Dec, 04:42


群晖很难充分满足我的使用需求,我希望把百家讲坛节目按年、主讲人、主题分类,通过创建soft link对节目分类,但是群晖不支持symlink,即使在Linux系统创建好也存不上去,真是鸡肋!

之前发现在夸克下载的长文件名的文件也不能存到群晖上去,必须修改文件名。

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能自己去搭建基于Linux的NAS服务器了。

这也有可能是我当初在群晖初始化文件系统时,错误选择的限制。

Know Thyself

30 Dec, 23:02


昨晚睡前,听刘景源讲《温病学》第25集时,讲到一个案例。

大约1985年,​他去长治讲课时,有个医生(是他们学校的毕业生)请他讲一个特别普通的方剂(宣白承气汤)。之所以提这个要求,是因为有个患肺炎的女病人,“喘、昏迷”,按照西医的手段用各种抗生素加输液治了十多天,始终是昏迷不醒、高烧不退、喘得厉害,西医就请这个中医会诊,他发现病人肚子特别硬,一问才知道病人住院以来就没大便,就想起了宣白承气汤了,吃了一副大便就下来了,然后病人就清醒了,两剂药热就退到正常状态了,医院的西医都挺吃惊。后来又收了一个病人,西医诊断为阻塞性肺炎,还是用的这个方,还有效。

​我感觉中医有点像小公司的技术人员,几乎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至少能找到解决的方向。西医则有点像大厂的技术人员,专业性比较强,知识面有点窄,只能解决专业领域内的复杂问题。

​不过小厂的技术人员,水平也良莠不齐,因此找到一个明白的中医大夫也不容易。

Know Thyself

29 Dec, 07:14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008)

儒道之争

Know Thyself

29 Dec, 06:47


EP-129 2024年,我的“不明白”

我当年不明白学校的大学教育为何那么垃圾,当时我很孤独,几乎是众叛亲离的从本科退学。

这些年,我越来越明白了。

我没有那么悲观,2025年打算好好整理下《百家讲坛》,看看当初上学时错过的“细糠”。

https://www.aliyundrive.com/s/gzspSHLfFB9

Know Thyself

28 Dec, 09:53


当年学轮滑,就是考虑到机器人的协调性短期内难以达到人类训练后的水平。当时就考虑以后不做技术,而做些办公室外的工作。

最近​宇树的机器狗真是把我给惊呆了,我们这代人可能真的要提前退休了。

​目前人类比机器强的地方在于,人学习新事物比较快,人会自己寻找目标。不远的未来,AI在这些方面也会超越我们。

​我都不敢想象,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Know Thyself

24 Dec, 00:4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UxtKLZn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X1qOIO1bE

Unitree宇树机器人

Know Thyself

21 Dec, 12:52


今天看了《极越闪崩事件复盘》一文,之后又看到有人阴谋论说极越是在洗钱。

到底什么情况,我也看不透。

Know Thyself

18 Dec, 10:37


任正非在2008年的讲话

Know Thyself

17 Dec, 00:51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管理方式的竞争。

马斯克和雷军管理复杂项目的水平非常高,大多数企业管理超级混乱!

大概翻译下马斯克优化管理的算法:

①质疑每项规章制度,包括马斯克本人这样的聪明人制定的制度。因为越是聪明人,大家越是不敢质疑,反而越容易出问题。
②删减不必要的环节,将来可能会加回去。如果后期加回去不到10%,那么之前删减的还不够多。
③简化并优化。在完成第二步后,再简化、优化流程。
④加速。每个环节都可以加速。
⑤自动化处理。这是最后一步。

Know Thyself

17 Dec, 00:13


不知道马斯克的这段话是在什么地方讲的,不过在twitter上也可以搜到,应该确实是他讲的。

Know Thyself

16 Dec, 00:50


昨天跟几个同学一起吃饭闲聊,再加上我今年出差到其它厂的见闻和在公司的感受,我感觉这是普遍现象。

社会就像一个压力锅一样。

这几个月我已经越来越难以承受工作的压力,今年除了脱发外,还长出了白发,身心状况大不如以前。

明年有很大概率会辞职回家歇着,市场环境太差了。

Know Thyself

15 Dec, 23:06


如果需求讲的比较清楚,AI能自动完成大多数考核,每个岗位都有足够的冗余,很多工作都可以远程完成,这会让所有人都更轻松。

​未来细化需求、实现AI辅助考核绩效、推动远程工作的普及,是不错的创业方向。

传统的大企业,按照“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理论管理,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新时代。

Know Thyself

09 Dec, 06:56


John Toland在The Rising Sun一书讲述的卢沟桥事变的起因,跟国内历史课本上的很不一样。

当时日本陆军将领并不听从天皇或首相指挥,日本国内的陆军甚至试图谋杀首相,在满洲的日军将领也不听从东京的命令。

中国内部军阀、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又有分歧。

所以,究竟是两国的哪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从中离间,还很难说。

历史不是书上写的那么简单,每个人都会掩盖一部分真相,只有从多个视角看问题,才可能发现真相。

Know Thyself

07 Dec, 12:22


官兵去救开封,不仅没救成,还几乎全军覆没。

官员为了赶跑包围开封的李自成起义军队,扒开黄河的河堤,水淹开封,开封37万人只有3万人逃生。

​最后一次,可能扭转形势的机会,在崇祯的英明领导下,被错过了。

Know Thyself

06 Dec, 11:03


左良玉“变形记”:一代名将“摆烂”心理的背后 | 历史人物分析

复盘左良玉的人生之路,从得到重用的勇猛战将,到与朝廷渐渐疏远的名将,再到比流寇还像流寇的祸民军阀,堪称不断“觉醒”又不停“摆烂”的历程。左良玉的人格,确实谈不上多么光辉、高尚,但他却在明末的昏恶时局里,以自己的实战经历,告诉世人,在一个昏庸无能领导手下,在一个内耗不休的体制里,要怎么做才能存活下来。

Know Thyself

06 Dec, 08:12


上周听老梁讲了张献忠的事,深感自己无知。今天又听老蛮讲了左宗棠平定回乱,自己从来都没听说过!

在看《崇祯往事》时,发现熊文灿指挥左良玉的失败平叛,就是对“A Message to Garcia”最有力的反击。无论下属能力多强,碰到无能的领导,也难以扭转败局。

Know Thyself

06 Dec, 05:07


任正非提到过很多次“寻找加西亚”,他希望得到的员工是,给他一个目标,他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实现。

​“给加西亚的一封信”上说,所有地方都缺故事中的送信人罗文,这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被重用(但他们凭什么要给你效劳呢?)

​另一方面他又承认,所有的干部都是有缺点的,要盯着优点。

​他崇拜苹果,却没有学习苹果的管理方式,而是学习乔布斯看不上的IBM。

乔布斯说,IBM有世界上最遵守流程和纪律的人,但他们却忘了工作内容本身。乔布斯认为,真正优秀的人才,是那些明白工作内容却很难管理的人。创造优秀产品的重点,不在流程,而在内容。

Know Thyself

26 Nov, 23:23


老陈头说,机器人本体不创造价值,贴近终端用户的集成服务才创造价值。

因为前者标准化生产供应严重过剩了,后者属于私人订制供不应求。

因此,企业应该提高自己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降低库存,充分利用市场红利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定制服务。而不是把自己卷成时代红利。

小Lin说,在一期视频提到了供应链管理。我只做软件就是为了零库存,但后来想,我学了很多N年也用不上一次的技术,那些都是看不见的库存。

Know Thyself

25 Nov, 11:58


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早期的记忆经过多次强化学习所以印象深刻。并且早期记忆可能会保存到类似长期存储区域。

​后面存储空间快满了,大脑就得像电脑内存清理垃圾一样,不停的删除暂时不用的数据以写入新的数据。

年轻人​对未来感兴趣,是因为大脑是预测机器,在精力充沛的年龄,工作总是不饱和,期望意外的惊喜以不断优化自己的模型。

等开始怀旧后,大概是因为脑子不灵了,期望能够稳定预期,宁愿活在信息茧房中自high,也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节省大脑的负担。

​大厂裁35岁的员工,大概是因为很多人到这个年龄思维固化,慢慢从资产变成负债了。

我感觉自己也快到临界点了,虽然不至于被裁,但已经不愿改变生活方式了。

Know Thyself

14 Nov, 22:08


在油管上,讲“人民币汇率下跌”似乎才是政治正确,但是很多人的分析严重缺乏常识。

昨天看了两分钟某昭的分析,说是美国之前加了一点关税,人民币就下跌10%来应对。这次如果川普团队对所有中国出口的商品加60%的关税,那么人民币下跌50%是很有可能的。

但在我看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关税是因为中国商品太便宜。只有让商品涨价(在汇率稳定的情况下)、让人民币升值(物价基本不变)、增加关税……或者多管齐下,才能让美国本土企业保持竞争力,不至于那么快被淘汰出局。

我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珠海这样的事情,我在几年前就认为随着泡沫破灭、经济下行一定会大规模发生。

中国的不定时炸弹太多了,如果未来陷入混乱,产能自然下降,物价自然飞涨。美国到时候可能需要提供补贴才能买到需要的商品,人民币可能确实会因商品供不应求而贬值,但是对于美元可能会升值。这是我最担心的发展方向。

Know Thyself

13 Nov, 11:50


https://youtu.be/he_VdjWUiWQ

当年电视太贵,人们更加关注音乐。等电视价格降下来后,音乐质量也跟着大打折扣。

再往后,网络时代又让电视黯然失色,电视剧质量大打折扣,人们又开始做短视频、直播。

Know Thyself

13 Nov, 04:45


小米系统有个毛病很难忍受,微信消息推送有延时,而且延时多久也不确定。

​今天中午发现上午有两个未接电话,是快递员打过来的,手机没有设置静音,却没响。

​技术人员没太多业务,不需要秒回,用小米还是可以的。

​接不到电话这是第一次遇到,以后再观察下

破案了:接不到电话是因为miui系统的声音分媒体、铃声、闹钟,不知道什么时候误操作把铃声调小了。

Know Thyself

13 Nov, 00:03


黄仁勋说,未来人们不需要学编程,只要会讲话就行了。但是我们遇到太多人,别人做的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他们又讲不清楚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未来就业巨大的蓄水池。

未来很多人的工作是这样的,通过跟客户沟通、到现场观察,帮助别人把需求表达成专业人士或者AI可以理解且不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

对于电工,可能是把线路画清楚,把期望的表现和当前的问题描述清楚。我还没见过一个电工是使用LaTex或者其它专业工具绘制线路图在AI或群体智慧的远程指导下解决复杂问题的。

除了电工外,软件、AI方面的问题更加抽象,对表达能力和表达的准确性要求也更高。所以我说的,能把话讲明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Know Thyself

12 Nov, 23:03


有个同事,近段时间炒股赚了点钱,有点膨胀了,想让我免费给他开发个选股软件。他认为这个项目不是量化交易,数据公开,非常简单。但是他要求把每天符合特定复杂判断逻辑的股票筛选出来,在我看来,这跟量化交易也就一步之遥了。

我对股市没啥兴趣,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免费开发软件。如果给熟人免费开发一个百行之内的代码,还是会借助AI模型帮下忙的。

即使别人付费让我开发什么程序,也得看我有没有兴趣。前一段时间,公司领导给我安排了非常不合理的任务,我拒绝后两天,再次给我安排,我跟他大吵一架,做好了辞职的准备。后来他找行业巨头给他做方案,没有描述清楚需求,就希望对方给出一整套方案并且快速过来演示,但人家不会惯着他,根本不稀罕他这种客户,连消息也不回了。

这也是我认为,精准表达自己需求、诉求,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的一些原因吧。只要能把话讲明白,未来就不会失业。

我这个人,过去太好说话了。老蛮经常一言不合就拉黑网友,称不接受网友的许愿。过去我感觉他做的有点过分,但现在越来越理解他了,想要白嫖的人太多了!

Know Thyself

12 Nov, 14:13


我感觉现在最值得学习的技术是LaTeX,学习这个的目的是为了精准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好以后,不管是跟人还是跟AI大模型互动,不论是讨论数学、图形、表格,都不是问题。一图胜千言。

AI时代,很多事情可以让大模型代劳,但是如果我们表达能力太弱,即使AI强大到可以让我们颐指气使,非常懂我们,我们也只能表达非常有限的含义。

今天珠海随机撞人的事,是一个诉求不被理解的老人做出的。不会好好讲话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人与人越来越难以交流,想想还是挺恐怖的,人的行为会越来越难以预测。

Know Thyself

06 Nov, 09:00


未来都是服务业,不管做软件还是硬件。

不论制造标准化的代码还是制造其它标准化的产品,随着AI和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利润都会越来越少。

软硬件的排列组合越来越复杂,可能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即使给用户源码和图纸,他们也很难快速解决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就可以靠卖服务而不是产品赚钱。

AI和机器人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消灭的还要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消灭掉无聊的工作,创造出有趣的新工作。​机器把人的活儿给干了,人们才可能去探索生活的其它可能性。

Know Thyself

05 Nov, 13:18


好久没用过京东了,昨晚在京东下单漫步者R1700BT+蓝牙音响,满减加政府补贴要四百出头,这是我第一次买这么贵的音响。

因为对吃穿不那么讲究,最近工作又很郁闷,下班回来沉浸在Hi-fi音乐中,可能会让自己心情好一点。

Know Thyself

03 Nov, 05:23


小概率事件如果发生,有极大概率是假阳性。这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客观规律。

这时候,首先应该怀疑检测出现了偏差,而不是让质疑者找到造假的证据。

检测者应该找出更多证据证明自己检测流程多么严密,并提供更多信息证明这不是那么小概率的事件,或者找第三方重复检测。

可以公开她的有很多LaTeX数学公式的博客或者有个人笔记,详细谈谈看过的英文书。

Know Thyself

01 Nov, 23:53


人们的刚需永远是市场不能大批量标准生产的产品或服务。

​所有其它需求都会因为供应过剩而变成无所谓的需求。

Know Thyself

28 Oct, 22:42


看了木禾投研的一篇文章《“海康威视”渡劫,能否成功?》,文中提到:

海康威视没办法,他的主业就是图像采集,客户的种类也只有C端、B端、G端和海外,他总得选择一个突围才行。

C端太惨烈,G端太无奈,海外需要时间,那就只能选择B端了。

但是分散的市场一定会让成本显著升高,这一点在海康的三季报也证实了。

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C端、B端、G端”分别代表不同的客户群体:
- C端(Consumer端):指的是消费者市场,即家庭和个人用户。
- B端(Business端):指的是企业市场,即公司、企业和商业用户。
- G端(Government端):指的是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

因为大企业很难垄断需求琐碎的市场,小企业和普通学历的技术人员才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Know Thyself

26 Oct, 23:00


https://x.com/CaiXueYong/status/1850146521041514626

Linus对俄罗斯的态度,就像台湾程序员蔡学镛或者Notepad++作者对大陆的态度一样。

现在油管频道信息质量很低、同质化严重,发视频只是为了赚钱,这让人们生活在平行世界中,很难看到社会的底层在发生着哪些变化。

一鲸落,万物生。房地产时代过去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工成本攀升,制造业产业升级才刚刚开始。

过去我痛恨自己生不逢时,但是现在看来,只有经历一些波折,行业的竞争才不那么激烈。

Know Thyself

26 Oct, 22:49


https://x.com/hawking197428/status/1849647430729699652

过去父母总是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也不过说明了“心随境转”,心态会随着所处的位置而变化。

公司很多同事对于公司考核制度未经员工同意频繁调整非常不满,但我很清楚公司能经营到现在很不容易。

当下又是一个剧烈的转型期,公司经营者需要让客户、供应商、技术、生产、业务人员都比较满意,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不同人贡献的大小进行调整才能维持下去。

未来可能需要创建一个AI模型来管理公司,再往后是管理国家。

用人来管理,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了。

Know Thyself

26 Oct, 13:10


分享几首喜欢的歌,出自台湾百佳唱片。

​本来已经戴上眼罩躺下睡觉了,但是听到两声有趣的音乐,忍不住拿起手机点了个赞。

Know Thyself

25 Oct, 13:02


买了个地球仪。

​我想盯着代码,可以看到很多bug,盯着地球仪应该也会有所收获。

​过去我一直以为新加坡在日本东南靠近赤道的地方,没想到它居然在四川省正南靠近赤道的地方。​过去一直听说马尔代夫,没想到这地方居然位于印度南方。​我真是太缺乏常识了!

我发现Linus居住的芬兰居然跟俄罗斯接壤,那么他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距离产生美”。

Know Thyself

24 Oct, 22:49


推动工业自动化产业升级的主力,主要就是90后了,更准确的说是大概2015~2020年大学毕业且没有去买房而是专心研究技术的人。

以后相关企业招人时,可能不会再限制最大年龄,而是会特别关注这个人是否在这个时期参加工作。

​更早的人,享受了房地产红利,很难再去快速掌握相关知识、驾驭复杂项目。更晚的人,基础薄弱,也没动力去学那些东西。

Know Thyself

23 Oct, 14:27


程序里的if语句嵌套比较多的话,很容易隐藏bug,并且很难测试出来。​所以前辈们建议,一个函数最好不要超过一屏,方便长时间盯着看。如果函数中嵌套if超过三四个,最好优化一下,把其中几个放到另一个函数中。

最近十多天,增删三十多次,把十一之前的一二百行代码扩展到了七百多行。

只要盯着文件看,总能找到需要优化的地方,今天下班前,又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改。

我对写程序很感兴趣,过去有段时间失去兴趣想要转行,只是因为很难遇到我想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在AI大模型的帮助下,快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我曾经对破解程序也很感兴趣,后来失去兴趣,也是因为难以遇到难易适中并且感兴趣的程序。

Know Thyself

23 Oct, 11:36


很多人说,别人的起点可能是我们奋斗的终点。但是处在终点的人,因为没有踩坑,也不会充分享受终点的乐趣,往往生在福中不知福。

渐入佳境要比长期处在佳境更幸福,有了对比,人们才能分清好歹。

Know Thyself

23 Oct, 00:18


过去购物节我也会凑满减,然后马上退掉几件不需要的。

今年虽然也凑了,但是没有退,一方面是看空人民币,一方面也想要支持下淘宝卖家。

未来几年,只有人民币相对物价贬值(也就是通胀),中国经济才能往前走。如果物价接着往下跌,我不知道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可能是物极必反的大规模去产能,然后多领域供不应求。

因为看到小红书上有人凑满减,然后退货,激怒客服。所以分享下我的看法。

做技术时,领导总是用不切实际的预期去试探我的底线。当我付出很大精力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时,领导会认为这项任务就应该在这些时间搞定,却不知道不合理的任务给我带来多少麻烦,也不会去优化管理流程,甚至希望我在同样时间搞定更难的任务。我现在对那些不合理的任务都尽可能推出去让别人做,我不接受他们的许愿,除非他们提高管理水平有个合理的预期。

消费者对商家也是类似的,即使商家在赔钱卖了,他们也认为这就是合理的市场价格,甚至希望用同样的价钱买到更好的产品。因为商家很难联合起来对抗消费者,但他们可以选择不做商家而做投机者,那样未来消费者也会调整自己的预期。

Know Thyself

22 Oct, 23:03


有很多技术类的内容在网上找不到太多资料,因此AI模型也提供不了多少帮助,但是咸鱼上有人提供相关的服务。

​未来技术人员被边缘化的路径是,正式员工→外包员工→远程工作→远程为多个客户/企业服务。

而企业​管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谁能管理好正式员工、外包、远程工作者……共同低成本、高质量完成的复杂技术项目,谁就更有竞争力。

技术人员未来可能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主动写文档、注释、答疑了。因为分享的越多,被AI大模型取代的越彻底。未来这些可能都会加入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昨天先是看到Solidot的新闻“被裁的 IT 员工变成前雇主的 IT 外包”,然后又到咸鱼搜了下最近向AI助手提问而没得到满意答案的关键词,意外的发现了很多方案,让我相信技术人员被边缘化已经在快速发展了。

​企业和技术人员都应该更注重管理,那样才能驾驭更复杂的项目。

Know Thyself

22 Oct, 12:35


为了证明上面的论述,我新建了个项目,提交日期是1998年,作者是Satoshi Nakamoto

Know Thyself

22 Oct, 00:52


修改电脑上的本地时间到昨天,然后提交代码,最后push到github,会让github误认为代码是在昨天提交的。

修改本地的用户和邮箱,也有类似的欺骗效果。

对于比较相信Github提交记录的人来说,这是个巨大的隐患。

Know Thyself

20 Oct, 01:03


看了林亦去年的视频《M2 Ultra: 干翻英伟达!决战AI之巅》,我才第一次对“统一内存”有个概念。

​这样发展下去,很快英伟达的地位就保不住了。

去年买了个丐版Mac Mini,一直在吃灰,等以后有空看看能不能在上面跑Llama最小的模型。

https://github.com/ggerganov/llama.cpp/discussions/4167

Know Thyself

19 Oct, 14:22


​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跟经济学家萨伊的“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很相似。

发展AI​、机器人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让人有更多选择。人生的意义不应该由某一种工作定义,人应该不断发现新的意义。

Know Thyself

19 Oct, 01:50


今天太冷,不适合出门,随便看几页书。

​亚当斯密早就看透了经济周期。

Know Thyself

14 Oct, 23:01


在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时,可以通过增加需求或减少供给来解决。

​在债务的压力下,企业更倾向于降低成本以满足更多人的非刚性需求,最终有效需求更少了。

​在最应该减少供给的时候,企业却拼着加杠杆降低成本增加供给,满足市场的非刚性需求,甚至让过剩的供给产生新的需求,在周期结束时,大多数企业就像股市中被套牢的散户一样。

想要长久的企业应该“功成身退”,不断去寻找下一个刚性需求,努力解决社会未来5~10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为维护市场的稳定而努力。持续的价值投资,才能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最终定然是会被需要的。

Know Thyself

10 Oct, 11:39


实体经济跟股市、加密货币有点像,只是周期更长。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实体经济越来越像股市了,股市越来越像币圈了。

​市场很残酷,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该试图抓住所有机会,不应该盲目跟风,不应该孤注一掷,也不用患得患失。

Know Thyself

04 Oct, 23:13


​马斯克说,他非常支持为任何有才华、勤劳、诚实的人提供快速的合法移民。美国应该像一支要赢得冠军的职业运动队一样——选拔最好的球员,让整个球队获胜!

​他又补充到:如果某人是一位优秀的护士、医生、工程师、木匠、水管工、电工、教师、科学家等,他们应该受到欢迎。

Taleb说,高技术人员可以远程工作,却不能让他们清理卫生间、割草、种树……富国正在结构性的陶醉于便宜低技能劳工带来的红利中。

​所谓结构性,也就是更大的房子和院子。

Know Thyself

30 Sep, 01:52


格隆所说的日本当年类似通缩情况下,央行炒股后的市场反应。

如果在开涨一周后买入,一年涨40%多,主要快速上涨都在前三周。

A股十月份可能会涨破3500,一年内可能会到4000。

但是如果大量资金流到股市,其它没人关注的市场可能会有好机会。

而且考虑到现在社交网络的发达,股市可能会更快的到达目标位。散户们刚上车,可能就到站了。

突然发现我画的区域不对,日本央行是2010年10月开始炒股的,那样效果就更糟糕了,看看2011年插的针!

Know Thyself

29 Sep, 13:17


图中是刘煜辉在2023年3月提的建议。

​我过去那些年一直难以理解,租房市场乌烟瘴气,政府为啥不去管?

​年轻人选择买房而不是租房,是因为租房的体验太糟糕了!如果当初解决租房的问题,房价根本不会炒那么高,生育率也不至于这么低,年轻人专心工作也会让中国科技更有竞争力。

Know Thyself

29 Sep, 12:44


付鹏在2023年12月的演讲《抓住下个时代的机会,就在这两端》中说,而中间的80和95后,可能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时代可能造就这一代人可能将是最苦的。因为你们要工作、挣工资、还房贷、养娃,所有的成本和不好的预期可能都在你们身上。所以我不会做你们的生意,中产阶级的生意我可能要慎重思考再思考。

​为国抗鼎,又被深度套牢。

​如果政府不帮忙,我能想到的这代人摆脱困境的唯一稳妥方法就是打洋工。

Know Thyself

29 Sep, 11:52


格隆发了一个视频“这波行情究竟能走多高?来自日本的经验”。他认为短期会有一点效果,但是如果通缩的形势没有扭转,还会跌下来。

既然老年人有钱不花,不如直接给年轻人发钱,又能带动消费,还能带动投资,甚至可能会搞创新。

如果把炒垃圾股的钱拿去风险投资,投资年轻人去创新创业,培养更多的小马云、雷军、张一鸣,中国才有前途。

​炒股是没有前途的。但我们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去做投机分子才能活得不那么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