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sky's Notes @laiskynotes Channel on Telegram

Laisky's Notes

@laiskynotes


记录和分享有趣的信息。

Record and share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contact: [email protected]

Laisky's Notes (English)

Welcome to Laisky's Notes! This Telegram channel is a place where you can discover and share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topics. Whether you are interested in science, technology, art, or just random facts, you will find something intriguing and engaging here. Laisky's Notes is curated by a team of passionate individuals who are dedicated to bringing you the latest and most fascinating content. From fun facts to thought-provoking articles, this channel is your go-to source for expanding your knowledge and sharing it with others.

If you have any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that you would like to contribute or if you simply want to get in touch with us,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at [email protected]. Join Laisky's Notes today and start your journey of exploring the world of fascinating facts and information!

Laisky's Notes

15 Nov, 13:39


读完《贫穷的本质》,这个中文名其实有点误导,英文名《Poor Economics: rethinking poverty and the ways to end it》更为贴切。本书其实并未就“何为贫穷”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反而对“为什么难以使用经济方法解决贫穷”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贫穷是因为缺乏资金进行投资,但是提供资金援助反而可能会激发腐败,导致人们的生活更为困苦。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穷人是因为吃不饱饭,但是在增加穷人的收入后,他们在摄入的能量和营养其实更少了,他们更愿意购买更贵的但是风味更佳的食物。
一些活动家认为提供免费的物资援助可以改善穷人的境遇,但是免费的物资往往会被各级官僚所侵占。而一旦稍微提高物资的价格,穷人就不愿意去购买了。
援助的易用性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你要求一个穷人购买饮用水清洁剂并且在每次打水后使用,那么基本不会有人能够正确使用它。但如果你直接提供净化后的管道水,或者在打水处提供随手可取的清洁剂,当地的健康水平立刻就会大幅提升。

作者通过丰富的田野调查和数据,说明了贫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穷人贫穷的本质确实是因为无法作出理性的行为,但这并不简单是穷人的错,而是他们获取信息和承受风险的能力都被社会制度所限制。比如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渠道往往需要成本,银行的低息贷款往往不会为穷人开放,这一切都让穷人的境遇远比普通人更为艰难。

在《扫地出门》(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中也曾提到,贫民窟的房租其实比普通中产社区的房租更贵,但是穷人只能在贫民窟租房,中产社区并不欢迎他们。

书中的末尾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小额贷款,指出即使小额贷款本身并不会给穷人家庭带来实质上的改变,但是这种按期还款的形式还是会培养人们规划资金的能力,并且通过数据指出,使用过小额贷款的穷人很多都最终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与其同时,作者也指出,小额贷款这种定期定额还款的模式并不适用于人们为了改善生活而进行长期规划,也许人们以后可以想出更适宜培养出企业家精神的面向穷人的贷款模式。 #book

Laisky's Notes

15 Nov, 05:22


以前介绍过 Arweave 是一个可以永久存储文件的区块链,我自己也在长期使用,比如我所有的博客文章和修改历史都会自动上传到 Arweave 永久存储。

上传到 Arweave 的文件都会得到一个 File ID。使用任意一个公开的 Arweave Gateway 都可以访问这个文件。我自己也写过一个很简单的网关工具 https://ario.laisky.com/<YOUR_ARWEAVE_FILE_ID>

目前 Arweave 永久存储的费用可见(Bot 的收费会略微高出一点点): https://ar-fees.arweave.dev/

以前我还推荐过可以免费获得 Arweave 存储空间的 Akord,但是很可惜它不再支持 Arweave 了。为了自己使用方便,我在自己的 Telegram Bot 里增加了一个通过聊天自动上传文件到 Arweave 的命令,可以通过 /upload 来使用。

因为上传文件需要费用,所以使用的话需要绑定在我的 Oneapi 上的 API KEY,如果你已经在我的 Oneapi 有余额,那么可以玩玩看。之后可能会增加更多的链上的支付方式。

Laisky's Notes

13 Nov, 13:42


2024 年 10 月,在总统选举前夕,特朗普(Trump)接受芝加哥经济俱乐部 (The Economic Club of Chicago) 的访谈,涉及了他所计划的新政的方方面面。主持人的风格还是挺针锋相对的,但是川普并不受影响,继续兜售他的政策,而且多次获得全场喝彩。

川普计划大幅提高关税来遏制进口,从而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并带来经济繁荣和工作岗位。主持人提到这会导致数十万和外贸相关的人失业,但是川普并未回答。

川普还提到说自己欢迎移民,但是仅限合法移民,他认为非法移民带来了大量罪犯。主持人提到说这意味着将要驱逐 1100 万人。

主持人问他是否会承认选举的结果,川普回顾了 2021 年的国会山骚动,称自己与其无关,他当时已经交出权力返回了弗罗里达州的宅邸。

总的来说,川普的论点非常简单,鲜明,很有力的抓住了目前人们所切实关注的重点问题,并且致力于让生活重回正轨。而民主党显然已经深陷于自己的世界里走得太远,其核心利益和普通选民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芝加哥经济俱乐部也邀请了哈里斯,但是被她拒绝了。

- Youtube
- Summary by AI

Laisky's Notes

12 Nov, 08:41


Russia's war in Ukraine: on Putin's front lines

来自伦敦的记者 Sean Langan 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式报道乌克兰战争,他通过克里姆林的授权,于 2022 年 10 月随着俄罗斯军队一起深入顿巴斯战区。期间正好是乌克兰发起举世瞩目的 Lyman 大反攻,Langan 也目睹了俄罗斯军队的溃退和混乱集结。

乌军一侧记者往往会记录到更多的宏大叙事,如民族主义、保家卫国等等。Langan 在俄军一侧的记录明显更贴近普通人的境遇。特别打动我的一幕是采访到了一位曾经在乌克兰军队服役过的现役俄军士兵,Langan 问他是否能解释这种“显然矛盾的状况”,而士兵只是无奈地说:我都无法向自己解释,但是我有家人要养活。

也有不少顿巴斯的居民表示,自己都有很多亲人居住在乌克兰,其中有不少还加入了乌军。对于顿巴斯人而言,这片土地从来就是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甚至鞑靼人和图瓦人混居的地方,自己对于乌克兰或俄罗斯并没有特别的感情,在两边都有熟悉的亲人。

这部纪录片从一线普通人的视角揭露了战争最真实的面目,战争无法带给人们真理,战争只是纯粹的破坏。普通人加入战争根本没有任何理想或大义,他们只是被无奈地卷了进去,然后和毫无仇怨的亲人们厮杀。

补充:普京挑起顿巴斯战争的原因,就在于 2014 年乌克兰人通过广场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傀儡亚努科维奇的政府。

- Youtube
- Summary by AI

Laisky's Notes

04 Nov, 06:52


谢谢王博推荐的《More is Different》这篇发表于 1972 年的论文,作者 Philip W. Anderson 于 1977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篇论文也被称为是”凝聚态物理学的独立宣言“,文中指出了还原论在理解真实世界上的局限性,并指出,指导宏观物质构建起来的法则,和指导物质细分的基本法则(fundamental laws)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作者还提出,对称性破损(symmetry breaking)可能就是限制还原论无法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主要原因。对称性破损指的是,即使是具有完全对称性的微观粒子,以巨大的数量组成相对低能级宏观物体时,这个宏观物体会因为一些微小的扰动而丧失对称性,并表现出一些无法用还原论推导的宏观效应,作者称其为“尺度的改变引起了根本性的改变(Scale change causing fundamental change)”。你无法预测水会以哪一种晶体结构结冰,但是它总会以某种方式结冰。

有趣的是,这篇论文中具体例子也和之前我提到的《不同的宇宙》里几乎一致,作者指出有很多针对宏观物体的实验,不涉及新的还原论基础理论,但是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会产生显著的实验差异,并且催生出了很多全新的发明创造,包括且不限于原子弹、晶体管的制造等等。

文中还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还原论指导下的)物理学就是研究对称性的科学,每一种对称性都对应着一种守恒定律。

Laisky's Notes

01 Nov, 05:54


最近看了一部很有趣的动画,《奇巧出租车》(Odd Taxi)。

内容是略带奇幻风的现实悬疑剧,以出租车司机小早川的视角,讲诉一系列与各色乘客间的故事。情节充实,细节用心,是一部值得认真赏味的作品。 #anime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像这部作品这样的故事,可能只能用动画这种形式才能表达。类似的还有今敏的作品,很难想象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呈现。

结尾处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小早川因为难以区分人和动物,所以他一直无法确定家中的黑猫和电视上播放的失踪的黑猫是不是同一个人。所以最后他终于确认家里的真的只是一只猫时,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Laisky's Notes

30 Oct, 10:10


读完《不同的宇宙》(A Different Universe),作者 Robert Laughlin 因研究量子霍尔效应于 1998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书用很有趣的视角介绍了一个新的物理视角。过去人们研究世界的理念受“还原论”(Reductionism)支配,认为只要不断分解,掌握最基础粒子的运动规律,就能理解世界。但实际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即使完全掌握了微观的规律,也无法自底向上地推导出宏观世界的规律。作者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冰块,即使你知道纯净的冰块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冰可以有十几种不同的晶体结构,这些结构的产生无法通过对水分子的计算而得出,但是冰块就是冰块,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分子总会形成某一种晶体结构。

简而言之,作者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从“还原论”到”涌现论“(emergence)的过度。从微观到宏观尺度上的变化,就如同时序尺度上的混沌系统。混沌系统会在时间尺度上放大初始微小扰动,而物理现象会在宏观尺度上放大微观的细小误差。

宇宙是无穷复杂的,只有宇宙本身能运算这个宇宙。人类在还原论指引下的对宇宙的求知,很可能只是奇迹般的昙花一现,可知论最终会让位于不可知论,理论的求索会被实验现象的涌现远远抛在后面。就如同近来大热的深度神经网络,没人知道它的原理,但是它能解决问题。 #book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336

Laisky's Notes

28 Oct, 03:19


好久没更,最近实在发生太多事情了,忙得顾不过来。

公司资不抵债散伙了,账上没钱也就没补偿,老板人品很好,自己也亏了不少,所以就这么好聚好散吧。
过去两年一直在公司做基于硬件 TEE (TPM、Intel SGX、AMD SEV-SNP)的相关的机密计算(Confidential Computing)开发,应用方面做过隐私计算、TEE-PKI、TEE-Kubernetes、区块链等。各位公司要是对 TEE 有兴趣,搞个技术分享或交流什么的可以联系我,反正我也挺闲,能管饭就更好了😄
(美元资金撤出中国后,做技术工具的公司就很难融资了。做政府项目要求全面国产化,而且资金方面问题也很大)

我有一台一直放公司吃灰的 macbookpro m1 pro 14 寸,16 + 512G 也归我了,搜了一下咸鱼二手市价 7500 左右,我可 5000 出,几乎全新无痕,盒子和充电器被我扔掉了,可以送一根我自用的 240W 4K USB-C 线,最好上海地区当面交易,有兴趣的可联系我。
(我以前也介绍过,我喜欢轻薄的 mba 远程办公,所以 mbp 对我而言没什么用)

因为我在中国还会呆半年不到的时间,就不打算找下一份全职工作了,也许偶尔会找个兼职。

最近还赚到了币圈的第一笔钱,前阵子不是学了一个月的 TON 嘛,然后 TON 的合约开发难度也确实比较高,渐渐地就陆续有人来找我帮忙,这个月也赚了好几千刀,至少吃饭是没问题了😂

之后会把以前读完但一直没整理的书籍整理整理,以上,祝各位也诸事顺利。

Laisky's Notes

17 Oct, 05:16


《量子之谜——物理学遇到意识》(Quantum Enigma: Physics Encounters Consciousness)。

此书作者曾经和爱因斯坦共进晚餐,爱因斯坦问起作者对量子力学神秘现象的理解,但是作者那时候作为一名学生,只关心数学形式体系,爱因斯坦对此很失望,也没有再继续深入交流。后来作者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开始认真思考量子力学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形成了很多的独到见解。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了解到量子世界从诞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其所揭示的世界的本质的演化。

经典物理长期被还原论所主导,即认为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但是量子力学的出现颠覆了这种观念,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宏观物质的实在性、局域性和微观世界荡然无存。

量子之谜中最核心的谜团就是“意识”所起的作用。一个微观粒子在被观察前以物质波的形式存在,表现出波的特性(如干涉现象)。但是一旦被观测,它就会变成一个确定性的粒子。物质波不是粒子在某处的概率,而是被观察到在某处的概率,物质波就是粒子本身。冯诺依曼证明,在一个隔离的微观系统里,必须要有观察者(意识)的存在,这个系统的状态才能被确定下来。这就使得意识成为微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book

prev: https://t.me/laiskynotes/330

>>>>>>>>>> 以下为笔者的脑洞 >>>>>>>>>>

读这书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微观系统一定要在足够低的温度和尽可能隔离的环境下,才会表现出量子特性。那么我突然想到,物理规律本身,也许不是从微观构建而来,而是从宏观向下涌现而出。处于互相交互的物质会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整个宇宙都处于互相的纠缠态之中,所以整个宇宙都表现出相同的物理规律。但是如果我们构建一个隔离系统,低温可以约等于认为是隔离了和外界的交互,那么这个被隔离的系统就无法在表现出相同的物理规律,我们要想观测到它,也就是要让它遵循我们的物理规律,就必须和它产生交互,这也就是“观测/意识”为什么是必须的,因为这就代表了物理规律本身。

这并不是人择原理,实际上没人也完全可以,意识的意义不在于意识本身,而在于意识诞生于这个物理规律下的宇宙,所以意识本身就是这个物理规律的一部分。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用物理学证明这一点,因为就如果哥德尔不完备性,一个自举的系统是无法同时具备完备性和相容性的。

Laisky's Notes

11 Oct, 01:57


https://x.com/AleksandrX13/status/1843476424478294304

这则推文很有意思,介绍了为什么乌克兰不能不经美国的允许使用如 ATACMS 这样的远程火箭弹打击俄国本土。

根本原因在于导弹所使用的地形导航图(TERCOM, Terrain Contour Matching),这个数据由美国管理,如果美国不提供,导弹就只能依赖于 GPS 和惯性导航。惯性导航较难实现高精度,而 GPS 信号容易被干扰,乌克兰稀缺的武器库存又无法接受不精确的打击效果。

英国的 STORM SHADOW 也使用了美国的 TERCOM 数据,所以这次 Kursk 战役,虽然英国为使用 STORM SHADOW 开了绿灯,但是因为美国拒绝提供 TERCOM 数据,乌军也无法使用。

Laisky's Notes

10 Oct, 01:55


虽然早就知道爱因斯坦和波尔之争(Bohr–Einstein debates),以及爱因斯坦提出的 EPR 佯谬(EPR Paradox),即量子纠缠来反驳量子力学违反了光速有限原理。但其实我之前的理解是很肤浅的,EPR 的本质是量子物理完备性和世界的实在性之争。

在波尔提出的哥本哈根诠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中,他将世界区分为微观量子世界和宏观经典世界。认为量子世界不具备实在性(realism),微观粒子以概率函数的形式存在,直到被观测者观测时才会坍缩为确定的状态。注意不是观测发现了粒子,而是观测让粒子显现。概率波不是粒子存在的概率,而就是粒子本身。

薛定谔很不喜欢哥本哈根诠释,于是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猫(Schrodinger's cat)思想实验。薛定谔试图通过这个思想实验来论证,如果哥本哈根诠释是正确的,那么人们不仅通过观测来确定现实,甚至可以通过观测来塑造历史。如果你观测到一只死猫,那么你可以回溯历史确认那个随机的致命装置被启动过了,而它被启动过的历史在你观测前是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作为量子论的著名反对者,也提出了他的反对意见,这就是 EPR 佯谬。简而言之,两个距离遥远的处于纠缠态的粒子,称之为 A 和 B。当 A 被观测后,B 的状态也会同时塌缩。即使没有观测 B,我们也可以确认它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在观测以前,粒子的状态就已经确定了,这一点就违背了哥本哈根诠释。爱因斯坦因此提出,量子力学只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它的底层存在一些“隐变量(hidden variables)”,这些隐变量符合经典物理,即使没有观测者,粒子也具有物理实在。

EPR 佯谬和薛定谔的猫虽然很精彩,但是都是不可证伪的空想。直到贝尔不等式(Bell's theorem)的提出,首次确立了一个可实验证伪的理论。通过后续实验对贝尔不等式的证伪,证明了现实世界不会同时具备实在性(realism)和局域性(locality)这两个性质。这就意味着爱因斯坦试图用经典物理来解释世界的努力是徒劳的。如果我们认为世界是实在的,那么它就不是局域的,物体可以在遥远的距离上以突破光速的方式相互影响。如果我们不接受局域性,那么这个世界就不是实在的,不被观测的粒子不具有确定的状态。

突然觉得科幻小说都变得合理了,比如《海伯利安》(Hyperion)或《星际穿越》(Interstellar)里的“爱的超距作用”,实际上都是真实存在的😂。 #science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332

Laisky's Notes

08 Oct, 02:36


读完《沈志华演讲录》,这本书是沈志华就苏联历史做的几次演讲的收录,虽然一共有十次演讲,但实际上重复内容非常多,毕竟苏联史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内容比较迎合当局的偏好,能够公开讨论的内容其实就那么点。

主要内容有:

- 毛泽东访苏,和苏联重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拿回中东路。
- 斯大林去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
- 朝鲜战争中,斯大林、毛泽东、金日成之间的关系。

和沈志华其他的严肃苏联史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中包含有更多沈老的个人观点,我觉得很明显地可以读出沈老对毛泽东路线的推崇之情。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在关于苏联史的争论问题上,沈老指出,苏联史最大的问题就是“伪史和秘史”太多,官方所宣扬的内容基本上完全不可信。一个例子就是列宁掌握政权后为什么要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这在当年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但实际上档案解密之后就很简单,因为是德国人出钱赞助列宁回到俄国建立政权,所以列宁一定要和德国媾和。研究苏联史也是这样,很多充满争议性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因为最核心的资料没有解密,人们围绕着一堆官方喉舌编纂的伪史去争论,毫无意义。 #book

书摘: https://blog.laisky.com/p/ussr-speeches/

Laisky's Notes

25 Sep, 10:08


读完《ANTIFRAGILE》(反脆弱),作者塔勒布此前还写过著名的《黑天鹅》。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大多数人估计都会想到“强韧”、“坚固”之类的词,但塔勒布认为,这些词代表的都仅仅是对脆弱具有抵抗力,而不是对脆弱的反义,实际上人们的语言中缺乏一个真正的反义词,所以他自己创造了一个新词 “ANTIFRAGILE”。反脆弱代表的不仅仅是对脆弱的抵抗,而是对脆弱的利用,是一种能够从混乱、不确定、不稳定中获益的能力。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倾向于“顶层设计”,其中的最极端的例子当属苏联的哈佛学派,也就是以计划经济为代表的全盘规划。人们希望通过构筑出一个强韧的系统来对抗不确定性,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增加系统的脆弱性,因为越是强韧的系统,越是容易积累风险,并且最终会在某个点上崩溃。人们应该学会在变化中生存,而不是在变化中构建稳定,因为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稳定只会是暂时的。

此书和塔勒布其他的作品一样有着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可以概括为:一个很新颖的视角,引出一个很妙的理论,然后使用大量支离破碎的逻辑来论证,再搭配大量事实错误的例子。开卷有益,翻翻无妨。 #book

Laisky's Notes

14 Sep, 02:02


读完《菌群大脑》(Brain Maker),很有趣的一本医学科普书(食谱书)。

随着医学的持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的器官不是按功能分类的孤立系统,而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胃肠不仅仅是消化食物的器官,它还是我们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吃酸奶可以治疗自闭症,调理肠道细菌可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做益生菌移植可以治疗癫痫,听上去是不是有些疯狂?但这正是这本书的主题,肠道不仅仅是消化器官,它还主宰了人类的神经系统。更进一步说,是肠道中的细菌所产生的分泌物,对神经系统有着直接而且重大的影响。这些真实的案例,都说明了那些我们过去以为只和大脑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实也我们的肠道细菌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护好肠胃,保护好自己的细菌,尽量远离消毒剂和抗生素,多吃蔬菜,多吃酸奶,拥有健康的精神和体魄。 #book

读后感和摘抄: https://blog.laisky.com/p/brain-maker/

Laisky's Notes

10 Sep, 02:10


《A Rust Belt City’s Economic Struggle | Left Behind America》

Ohio 的 Dayton 曾经是美国工业的明珠,也是制造业和创造力的代名词。Wright 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就是在 Dayton 建造和测试的。二战期间,以工业化为支柱的 Dayton 实现了繁荣发展。但是随着上世纪末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工厂被迁往海外,Dayton 的经济急转直下,成千上万的技术工人失业,其中很多人选择了离开这座城市。一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逐渐变成了一座空城。

因为 Dayton 的产业工人很容易遭受肌肉损伤和疼痛问题,所以在 Oxycotin 丑闻中遭受沉重打击,大批人患上了药物成瘾问题。一方面是当地无法提供足够的高薪高技术工作机会,另一方面雇主也难以在当地找到称职的员工。

Ps. Purdue Pharma 公司通过售卖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 Oxycotin 而致富,但是这种药物的成瘾性极强,但是却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被 Purdue 和 FDA 宣传为“不会成瘾的药物”,导致了美国的阿片类药物危机。对经常服用止痛药的蓝领阶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如今美国的经济虽然仍然保持强劲,但是广大的铁锈带地区却仍然处于经济困境之中。美国不可能继续无限期地忽略这些广大人群的经济利益,某种意义上,川普的出现就是这种不满情绪的体现。

- Youtube
- Summary by AI

Laisky's Notes

09 Sep, 06:24


作为一个没有自己时间的剧情爱好者,云通关了《黑神话:悟空》(Black Myth: Wukong)。

游戏剧情很用心,一些支线任务的交互设计也很有趣,剧本量也挺大,即使忽略所有的战斗,看一遍纯剧情估计也得一两天。
下面是我对剧情的一些理解,涉及到剧透,也不一定准确。

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天上的黑暗面,在取经成佛后估计更是察觉了更多,于是决定回归花果山。但是他知道头上的紧箍虽然看不见,但实际上已经和他的肉体永远绑定在一起,他无法摆脱。悟空为了摆脱这个紧箍,想了一个计划,整个计划的实施,就是玩家作为天命人的游戏经历。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悟空难逃一死,通过肉体和意志的永远死亡,彻底摆脱紧箍的束缚。但是他并不是白白死去,而是留下六根,让后世的“天命人”通过寻找六根的历练,获取超越悟空的力量,最终炼成一位更为强大而且不受任何束缚的新的“齐天大圣”,也就是通关后的玩家。

天人应该也察觉了悟空的计划,老猴很可能代表的是天人势力。他通过指引天命人,最终为天命人重新戴上紧箍,让新一代的天命人仍然不得不臣服于天人的意志。

但是悟空在死前留了一手,虽然六根之首“意”无法直接传承,但是悟空和二郎神事先约定好,在讨伐悟空之战中,悟空故意战败,身死之时将自己的记忆,也就是“意”留在二郎神的第三眼之中。玩家通过隐藏关卡,找到并战胜二郎神后,将会获得悟空遗留的意志,从而在最终一幕里拒绝戴上紧箍,记忆倒叙,大圣归来。

所谓“黑神话”的黑,指的应该是天人对异己的残酷镇压,和对地下平民和妖怪的压迫。取经后也没多少年,那些曾被悟空打败但没有杀死的妖怪,又回到人间继续作恶。那些曾经为悟空两肋插刀的人,被天人残忍迫害,生不如死。比如曾帮过悟空的昴日星官,被折磨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晦月魔君。三太子自废耳目,手下四将被折磨成了四魔将,故土沙国家破人亡。

Laisky's Notes

05 Sep, 02:28


写了一篇关于 TON 技术简介和 Tact 合约编程的文章,包含相对完整的基于 Tact、Blueprint 的 Jetton 和 NFT 实现,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有任何问题或订正都欢迎指出。之后有更多跟 TON 相关的内容会直接对文章进行更新,就不再在这个 channel 里发布了。

https://blog.laisky.com/p/ton-tact/

prev: https://t.me/laiskynotes/319

Laisky's Notes

04 Sep, 10:29


读完 Peter C Brown 的这本《Make it Stick》(认知天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批判过去的误区,人们喜欢通过重复阅读的方式来记忆,但这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重复阅读所产生的熟悉感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熟悉感并不等于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在生疏后会很快被遗忘,而且在需要的时候也很难回忆起来。

要想记住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检索式学习,即通过不断地回忆来巩固记忆。而且回忆的内容越是濒临忘却,记忆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在回忆的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地重建记忆,这样一来,记忆就会变得更加牢固。所以作者推荐通过频繁的随机小测验来巩固记忆,而不是通过重复阅读。

要想让知识变成自己的,通过反复诵读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回忆、情景模拟和自我反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为了防止记忆出现缺漏,定期的随机测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测验到记忆不清的内容时会让人感觉痛苦,而越是痛苦的回忆越是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book

Laisky's Notes

03 Sep, 08:24


今天的重磅科技新闻,引力终于被纳入统一场论,而且还能够被电磁作用所抵消。

不过比起理论突破,这次的新闻更多的是实验上的突破,希望最终不要像此前室温超导一样,最终被证明只是一场无法复现的闹剧。

如果是真的,那么反重力引擎也许真的能被实现了。

- summary by AI
- author

Ps. 需要注意这不是民科反重力最爱玩的飘升机(Biefeld-Brown effect li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