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场见闻录 @huanchangguijianchou Channel on Telegram

欢场见闻录

@huanchangguijianchou


分享每一段爱情💓故事

欢场见闻录 (Chinese)

《欢场见闻录》是一个充满爱情故事的Telegram频道。在这里,您可以分享每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感受爱的力量和美好。这个频道汇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故事,让您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不同人生的情感体验。不论是甜蜜的恋爱故事,还是动人的亲情故事,都能在《欢场见闻录》中找到。无论您是单身、恋爱中还是已经结婚,这里都能找到让您心动的爱情故事。快来加入我们,一起分享和感受爱情的美好!

欢场见闻录

20 Nov, 03:11


寻找屏保同款

欢场见闻录

16 Nov, 08:51


#当代“上海地域歧视论”研究
作为上海80后土著(即家族移民三代皆上海户口),对于“上海地域歧视论”最有发言权。
因为收集资料之广泛,时间维度可追溯到解放前的“爷爷辈”的历史进程。又因为同学、亲戚原因,各种“歧视案例”耳濡目染,譬如“内部上支角”派,“市区本地”派,“穷山恶水”派,“上海以外巴子”派......作为一个上海人即能有利获得一手内心真实案例,从文化思维角度也能理解其逻辑含义,对那些隐而不发,不能宣之于口的龃龉,往往有那么一丝“会心”。 于我而言,一个上海人研究“上海地域歧视”的课题,最大的困难,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客观进行分析。

人类的一切歧视的背后必然是文化优越性使然。
海派歧视是人类歧视大种群中,很细小的一条分支。白人歧视黑人,日寇歧视华人,其背后的优越感,都是来源于经济和生产力作为支撑。即工业文明对于农业文明的优越性,城市工商业生活方式对于乡间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优越性比较。不得不承认的是, 工业文明是进步的,丰富了人类生活。所以人类族群的生活、行为、社交标准一定会以更先进、进步生活体系去靠拢,反之,则成为落后、原始、甚至野蛮而遭受到唾弃。
当手机支付普及于中国,当失去这种便利的时候,你自然会感到不适应,忍不住吐槽“有点落后”“有点土”“好不方便”。种种累积,就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优越感就会潜移默化形成。
此处,我们只想说明:歧视与自我优越性的关系, 这是全人类,“全歧视”的通病。

“地域歧视”的本质,是嫌贫爱富。
地域歧视这种现象,从未间断。如果出现在汉朝,就有“楚人沐猴冠衣”,对于长三角他们会笑你“江东鼠辈”。到了东晋,北方知识分子逃难,还忍不住要自吹自擂“衣冠南渡”,歧视一下长江以南的野蛮人。鄙视链的转移,是伴随着政治权利、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而迁移的。“天子脚下,首善之区”这就是北京作为环京贫困带,还能有优越感的资本。我们很少会听说,对于一位成功人士,进行地域歧视攻击,比如“首富”或者“官员”。歧视,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挥刀杀向更弱者。

在上海“地域歧视”为什么会令人特别反感?
首要的一个原因,上海现在的领先优势没有特别的明显。从地理角度上看,上海辐射长三角,人文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势经验马上可以得到传播和推广,其次没有像北京一样拥有垄断独占的资源,相教于周边,无法拉开差距,在当下“优越性”完全达不到可以震撼的效果,整个“包邮区”或者说,苏南、浙北在文化语言,行为逻辑上的差别可以说,微乎其微。没有优越性,你凭什么歧视我?这是很多人的感受。

而最重要的是,海派地域歧视,其实生活中很“常见”。究其原因,是因为上海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人民,我们把“地域歧视”用作日常谩骂的“攻讦手段”,所以可以天天见。
如果一个上海人与一个外地人吵架,最常能听到的一句谩骂是“弄则外地拧,外地拧都是乡窝宁”。人民选择的,大多都是经验所得。1.如果用生殖器官进行谩骂,在上海是不雅的行为,容易拉低自己的水平2.通过歧视,既能打击对方自卑的心态,又可以避免从逻辑上与对方纠缠3.如果周围有不明真相的上海群众,还能博取本地居民的认可(因为本地居民也往往可能与外来居民发生过矛盾)。这句谩骂话语的出勤率之高,几乎等同于“X泥马”。此句一出,杀伤+1,对方一时无法长篇论证,等于宣布了自己的胜利,这是老百姓爱用的原因。如果把各地谩骂的话语改成地域歧视口号,那全中国都是地域歧视。
这句“名言”不是歧视,而是谩骂,因为它还有各种变体,应用于各种场景。即使2个上海人互骂,也会称对方是“乡下人”以此贬低对方的行为。除了谩骂,在心理安慰,寻求认同方面也有各种版本。譬如“到底是乡下人才会这样做,别生气了”“有什么好争辩的呢?和乡下人吵什么”等等。美国新晋副总统万斯写过一本书叫《乡下人的悲歌》,我觉得他应该到上海来看看,乡下人的悲歌在上海,因为他们总是背各种锅。

唯一的好消息是,全世界的歧视都是源自偏见,他们会收集各类合集,比如黑人不吃西瓜,黑人爱吃炸鸡,用以来嘲笑。而上海的歧视,是用作谩骂手段,无需理性,只需要给“乡下人”描绘成衣衫褴褛,鼻涕横流,随地吐痰大小便的画像即可,随后就是扣帽子。
为什么说,如今上海的歧视不是偏见?因为作为谩骂手段,我们可能需应对全世界的人,偏见是不够用的。所以需要对于“乡下人”进行定义和升级。 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在上海人的心里,上海以外都是乡下,这当然包含巴黎、伦敦、东京、纽约......一样都是乡下,何其“公平”,无论如何,只要骂战一开始,原本的理性因素就没有必要讨论。

为此,上海人民还升级“乡下人”定义,用专用名词进行指代:“巴子”。比如香港人,就是“香巴子”,台湾人“台巴子”,无论国籍,高鼻深目,非我族类,统称“洋巴子”。巴子的刻板画像,指的是行为乖张,思维迟钝,没有辨别能力,不聪慧。最早常见于,换汇,涉外酒店,襄阳路卖假货的二道贩子等口中,往往他们通过各种取巧牟利,在自鸣得意时还要事后在背处贬低客户一番。

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内差异的缩小,人员流通的增多。存在于上海市民中那些深深的歧视,早已消失,譬如50年代-80年代对于"苏北籍”不嫁不娶的歧视,90年代“外来妹”的歧视。这些糟粕还有余信浮于当代,只是早已成为了“攻讦”的手段。上海早就没有了歧视的土壤,如果听到有人骂你“乡下人”,那他不过是想刺痛你,毕竟骂人哪有什么好话?
当然,你可以说“上海人搞地域”用以获取周围外地人的共鸣。本来,用歧视对抗歧视就是一种好手段。说“上海人搞歧视”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和歧视。

欢场见闻录

10 Nov, 16:49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工作,赚钱,然后吃喝享受
然后赚更多的钱,享受更多
这是我们投胎做人的意义吗?

你们的生活意义有哪些?分享一下?

欢场见闻录

20 Oct, 19:17


【阶段总结】
这个频道2022年开办,至今3年有余。
一开始写了许多测评,【出评测评】系列是最早的工具文,初衷不过是提供一些实用信息与个人意见。这个系列的特点是,观察仔细,讲究细节,描述到位。凡是,跟着我这个系列出击的观众,都会印证我的说法,更能体会到文章的真实性和用心,文体几近聊天白话,任何人都能简单易懂。

期间夹杂写了一些关于出击的常识和经验,又带了一些我遇到的【人物志】系列,就是那么多年来遇到的一些给我映像深刻的人。我是一个热心的人,潜水在群里,看到一些狼友没经验,又做一些很傻的,或者很危险的行为,所以又写了很多,关于法律,注意事项还有江湖规矩的东西。我觉得真正理解了那些,是很有用的东西,是很多前辈总结的精华,我只是递一个接力棒,希望对你们有用。

在写了许多【测评系列】之后,我开始有些乏味和不满足,写应用文是对我才华的压抑,不甘寂寞想要恶作剧逗大家玩,于是开创了【报告在评论区】系列,这是主打女性视角的体验报告。突发奇想,学生写报告,假使老师给学生写点评是怎么样的呢?所以,这个系列的特点是,幽默,自黑,其实老师的服务和有趣也是可以在细节感受到的。当然,最有趣的是,一定要让你们觉得是老师自己写的,还有就是伪装保密,保持神秘感,每次文风不同,但都描述同一个主题,由于角度不同,仿佛表述的又不是同一个人。 我个人最喜欢这个系列,写起来难度也最大,因为需要老师们的配合,为了创意,打炮的时候都在和老师沟通后续。所以,写了2轮,我又暂停了,因为玩心一过,创作难度影响我玩乐,碰巧我还是一个很慵懒的人。

这之后的测评报告,文学与感悟的比率在加重。而之前造谣我是“枪手”、“中介”的声音开始慢慢消散了,因为没有抢手可以一写3000多个字,那么不计成本,也没有抢手有这样的文学造诣。可是……烦恼还是很多的,关注多了,有时候也是责任与负担……我约老师变难了,有的老师会婉拒,有的提前看了我的频道,见面即热情又紧张……总之你能感受到,不那么真实有趣了,别人在防着你,我能理解。

23年是我最暴怒的一年,因为在各个群里待久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有搅屎棍,就会有无赖与规矩破坏者。我生气与争吵,都不是为自己,因为造谣抹黑都是假的,我不在意,何谈生气。只是见不得恶人得利与嚣张,这一年撕了4,5个人,其实都是无用……恶人自有天收,退了很多群,开始慢慢潜水,并发愿2024不与人起争执,至今执行都很好。

通过这个阶段,我更加放飞了自我,想开一个【花魁列传】,转而通过记录每一个生命里遇到的人,留下一点记忆。不久,又又断更了,原因还是难度很大,要把一个人的故事写好,需要深入长期了解,我要花时间,老师也要在我身上花时间不是嘛?大家都是来赚钱的,其实要个【测评】就够了,我于她们的价值,就是一个扩音器和广告,没有必要满足我的创作思路不是嘛?

其实……我一直在你们身边,有时候是大号约,有时候是小号约。测评也一直在写,只是你们不知道,故意不让你们抓到,有缘有心,自然会看见。当然,我是刻意隐藏,不想暴露,这样于我更安全,玩的也更轻松,至于收集信息,也会跟轻松更真实。

至于本号,我只想写一些有趣的人……写一些有趣的事,能让我花时间在这个频道写的老师,我都建议你们……可以去看看……后面也一样……

欢场见闻录

20 Oct, 13:23


有没有成都的粉丝啊?11月2号凤凰山远征,你们懂得,来个群啊,榜单啊,指条路吧,谢谢啦,如能有关系买到球票的,我有回报

欢场见闻录

19 Oct, 18:27


我遇到过很多老师为了“谈恋爱”短暂上岸的故事

老师们大多是因为精神空虚,遇到丑男老男太多了,找一个貌似圈外的,年轻的,稍微有点身材或颜值的,来情感弥补,尤其是低潮期,特别容易坠落。
然后,几乎男人早晚多少都是会知道的,因为有的老师靠大哥,需要维护。有的手机很多,应用很多,隐私保护特别在意,难免惹人在意。而且现在查东西,太简单了。
男人不看第六感,只讲事实证据逻辑推断。一个女性,没学历,打扮精致,没有家世,没有同事,朋友没有正经人,消费和收入不匹配,诳称的工作,不经意间问几个行业问题回答很业余……鬼都能猜到,男人可不傻,而且还很奸
唯一不揭穿的理由如下:打发时间免费炮,占点便宜小钱包,收集信息最后用向家里曝光的方式敲一笔。

我的关注大多都是男性,我们大家坦诚一点。20多岁的你,如果哪天40岁发财了,还会看的上20岁跟你上岸现在40岁的她吗?她的过去,会成为你眼里的刺,你会玩的更变态。

带人上岸,不是20岁有良心的男孩子该玩的游戏,20岁的年纪只会打着恋爱的名义去交配。

如果几位老师愿意授权,我倒可以来写一写。我们都是做“爱情买卖”的人,普通的人恋爱已经和我们都绝缘了,说的残忍一点,一年要睡1000多个人,不付出点快乐的代价吗?

欢场见闻录

08 Oct, 17:50


打开tg收到一堆消息
“欢哥,有空过来我姐妹这边体验,写个测评,她刚开……”

我以为,我们是有感情的……
你们真大方啊🫃

欢场见闻录

07 Oct, 16:58


如果,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那么,大概……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

欢场见闻录

04 Oct, 06:01


随便拍拍,纯靠灵感

欢场见闻录

01 Oct, 05:47


帕米尔高原 ,没有游客...安静

欢场见闻录

28 Sep, 19:48


【交易的代价】
嫖娼卖淫,又叫性交易。当人从衣不蔽体进化到有意识性器官无遮蔽而害羞那一刻。性即是私有的,有权利意识的,主观的。

交易都是有代价的,除了“交易工具”金钱外,我深深意识到最大的成本是自身变化深深得影响。

当你有工具可以去衡量“性资源”的时候。你的烦恼减少了,你可以集中主要精力去琢磨如何获得更多的交易货币。同样的“美女”对于你来说,不再是一种高关注度吸引力。当你经历的更多,仿佛就像扫描仪一样,能给到她一个精准的估价,即便她是非售的,你也可以轻松找到同价值替代品,让她在你心中的地位显得不那么急迫。

无论买卖双方“性”对于我们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它就像一个漩涡,你待在这里越久,你的抗性就越高,最后沦为风轻云淡,风平浪静。性的吸引如果不那么重要,美貌就成了津巴布韦币迅速贬值,者大概就是大哥们找妞,寻求情绪价值的原因吧。

多参加交易的好处是,你因为“抗性”的低敏感,可以从更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被“美色”所误导,不至于见色起意,犯很多男人常犯的错误。如果能用货币交易解决的问题,风险成本其实是最低的。多少权利者,或者美貌者,因为不参与交易,或者“看似免费”的交易,最终吃了大亏,不胜枚举,令人唏嘘。

交易最大的坏处,在于屈从惯性与迷失自我。成为一个成熟的“交易员”,会经历三个阶段:1.所谓的沉船遇到真爱2.对所有交易方都冷酷3.像幽灵一样漂浮。

针对第三点,最大的痛苦是无所谓真假,分不清虚实。无论是遇到“交易员”还是“非售品”,你都无法确认“男女感情”这种东西的存在。这是交易惯性导致的思维路径固化。就好像一个幽灵,人人都在说,你却怎么也摸不着。

男女都一样,即使有一天,宣称自己“上岸”,也不过是买了一张长期船票,有些东西在你心里已经烙下了印记,证明你来过这个不见阳光的深海。
丧失了爱情里最需要的勇气和真诚,对一切保持怀疑,这是我们的战场创伤应激症,也是每一个“交易员”需要付出的代价。

嫖娼倒霉运,是一句迎合大众“伟光正”的暴论,即没有逻辑论证,也没有科学数据分析。只是为了显得很正确,方便无知百姓传播而已。嫖娼除了传染病,在古时并无多坏处,反而诞生过多位伟大的“交易员”。陈独秀,学识过人。蒋中正,意志坚定。甚至袁项城的发际也与青楼有着很多关系。它既不影响你的财富,也不消磨你的意志,它简单的就像吃饭,上厕所一样,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只有因人而异,多少的区别。

我们唯一要付出的代价:爱一个人变难了。而脱离这种轮回的办法是,努力认真的去爱一个人。

欢场见闻录

27 Sep, 18:59


自古逢秋悲季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