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不入渠🌏

@forwardlikehell


無理の囈語。

原创天国: twitter.com/Jesoooor
垃圾堆: t.me/eessej

欢迎访问「大破进击」博客: jesor.me
欢迎收听「交差点」播客: jiaocha.io

A small piece of Jesse Chan, created by Jesse Chan. @Jesoooor

小破不入渠🌏

17 Oct, 09:21


现在想起来,2019 年以前遍地吹「长期主义」的那股风气,也是有够好笑的,今年,归功于延迟退休,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在历史的垃圾时间践行长期主义 = 等死。

其实我倒没觉得「长期主义」这个词有多烂,比它更死全家的词是「延迟满足」,结果郭宇 28 岁退休,咱 68 岁也不一定能退休。

小破不入渠🌏

17 Oct, 01:14


学习日语,并接触了更多日文文本之后,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日文里那些最基础的表达价值的词汇,依然被保养得很好。

比如感動、希望、幸せ、大切に,主要这些词与中文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但在简体中文的语境里,几乎已经快绝迹了。

这里令人感触最深的一个词是「感謝」。

中文的感谢,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感」在里面了。而日文语境下,当一个人说「ありがとう」也好,「感謝します」也好,如果是很认真地说,你就真的能感受到 appreciation,比如「我想对航平表示感激,感谢他让我们成为父母。」

我就是从这句话,判断这封信一定是日本人写的。中文语境里,表达感谢最高频的词,可能是「感恩」,which is 在百度上输入「感」,最先联想出来的词。

「感恩」这个词有多么重的爹味不用我说,很容易联想到的近期热词是,朝鲜语里的「恩情」。

简体中文的工具箱从何时开始变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个人体感的分界点是「和谐」这个词的提出。这是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机器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价值表达词汇。讽刺的是,这个词在民间,迅速与同时进行的思想审查捆绑在一起。

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你玩新塞尔达,即便是一个讲了 30 年没变的故事,依然能很快从中感受到爱与希望,并因此流泪。但玩原神的话,脑子里很快就充满了「绷急乐典孝麻」。

小破不入渠🌏

25 Aug, 03:33


总流程接近过半,对《黑神话:悟空》最后说一点吧。

我不了解游戏科学团队,不作任何动机揣测,但一个事实是,《黑神话:悟空》为中国玩家打造了一个 alpha male 的梦。

从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本身;到不计成本堆砌的美术资源,需要一块顶级显卡才能充分驱动,再用空气墙等幼稚机制,粗暴服务于美术表现,而不是玩法设计;以及黑深残风格且过度隐晦的内容文本……可以说,这个游戏天生就是为满足某种 ego 而生的。

故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得到了官媒的一致力挺,审核尺度的大手放行,且迅速与民族叙事和「男性购买力」捆绑起来。它给了所有人(你甚至不需要真的去玩它)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的,万国来朝的错觉,268 块钱就能买到。

但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男子气概」,其关键内核大概就在于「独自一人咬紧牙关也要突破重重困难的坚持和决心」,对《黑神话:悟空》来说,无疑指的就是它「类魂」的动作系统设计和较高的攻略难度。

任何真正的好游戏,都应该唤醒玩家心底,根植于人性的某种精神和品质,将它(重新)变得茂盛。如勇气、智慧、坚韧,又或者是友谊、博爱和好奇心,用一个在中国被污名化的词,即「普世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我并不喜欢宫崎英高,将他视为一个「小众」的制作人。当年玩《黑暗之魂2》的时候,我完全理解它「很难,看似不可能,但依然可被攻略」的精神内核,理解「做到」之后的成就感,但这个门槛依然太高、太刁钻了。比东方还刁钻,东方我且能做到 Normal 通关呢。

想想塞尔达和马里奥,是怎么为玩家铺设阶梯的吧。任天堂的所有游戏都有极硬核的底层设计和高难度的挑战玩法。但任天堂更注重的是怎么把「攻略」的成就感赋予所有人,特别是孩子。因为他们知道,想让人性中的好的品质变得真正茂盛,就应该尽早种植浇灌。

这反而是《黑神话》相对做得最不好的地方。玩到第三回,我已经有了通关的自信,但攻略流程里忽冷忽热的水温,不断被空气墙打断的心流,都彰显出团队在底层设计经验上的稚嫩。它没有充分驱动玩家「通过坚持和决心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获取真正的男子气概,反而吹起了「开挂秒过去的云哥也可以自诩齐天大圣」,这一膨胀错觉。

我现在已自信,能不开金手指把这游戏通掉,也 appreciate 其优秀的美术表现、「拼拼图」的故事设计,以及算得上好玩的动作系统。当然是好游戏,但依然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小破不入渠🌏

22 Aug, 03:39


读池老师的日语学习笔记,获得了一个领悟的时刻。

我学英语的过程算不上很痛苦,但可以说,我学了至少 12 年英语,直到我最后一次考完托福出分的时候,我的英语都并没有真正「入门」。

学一门语言就像是在擦一副很脏的眼镜,擦了十几年,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用。直到从学校毕业,我才第一次真正戴上了这副眼镜,开始读英文的报纸杂志,(真正)以原生的英文思维回路去理解电视剧和电影。

如此又过了几年,我逐渐发现自己看 YouTube 的时候不会盯着字幕看了,读 WSJ 也不再平均每句话都要查词了,「把所有计算机系统语言设置为英文」也成了新的肌肉记忆。2019 年去美国的时候我还感觉自己嘴笨的要命,现在我已经能和刚认识的美国朋友大聊成长经历和娱乐八卦了。

但是,这个过程,真的太漫长了!对小朋友来说完全是一种折磨,当年被迫背新概念英语的时候,我几乎已经快学不下去了(谢天谢地那只是一两个学期的事情),所幸高考也只需要记 3000 个单词而已。而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你才会感到后怕和可惜。绝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可能就是为了高考那一张试卷,一考完就开始了漫长的淡忘。那可是十年的学习!试问人一辈子又有几个十年?

日语不一样,这副眼镜我从开始擦它的第一天,就是戴着的。几乎每学一个词汇,一个用法,都能顺着回忆点亮一些通往过去的回路。才学了几天,能听懂电车报站「次は、新橋、新橋。お出口は、左側です。」的时候,就像是有电流穿过自己的身体,这种实感在我学英语的早期是从未有过的。

到现在,我才断断续续刷了半年多邻国,内心在自言自语的时候已经会偶尔冒出一些日语了!这是我学英语至少学到高中阶段才达成的成就,良がった!

而且成为一个「大人」之后再学一门语言,不只是有很多关于日语的回忆可以帮助你建立语言的思维回路,更在于你真的可以去日本!周五早上出发,晚上就已经坐京急線,在品川融入了下班后去喝酒的人流那种!尽管日本人说话真的很小声,但像东京这种人们摩肩接踵的地方,还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对话」。这简直就像是穿梭于色々な人生,也是少有的,让我真正感觉「长大真好!」的时刻。

池老师说,「原来有想要 connect 的人、事、物,语言就只是无足轻重的障碍。」

天啊,为什么有人能说出这么好的话!

https://www.chicheng.run/posts/japanese-learning-diary/

小破不入渠🌏

21 Aug, 15:32


顺带分享一下此次九州之旅的一些因果缘由。

其中借鉴了两个 UP 主的旅行路线,但更多是嫁接一段故事和一种心情。实际上我觉得真正的旅行内容从来不应是「实用攻略」,而应是故事的传递和情绪的共振。

鹿児島
在日本一个人旅行,一个i人的救赎|迷失九州|4K HDR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H4y1U7t3/

祝!九州 九州新幹線全線開C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bJzCFgjnU

熊本 · 阿蘇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 「阿蘇・ライダーたちの夏 10年に一度の撮影会」
https://www.nhk-ondemand.jp/goods/G2019097046SA00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v4y1d7bx/

長崎 · 佐世保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 「長崎 お盆はド派手に花火屋で」
https://www.nhk-ondemand.jp/goods/G2016072956SA00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Y411f7HL/

被原子弹轰炸近80年后的九州长崎如今是怎样一座城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g4y1y7fw/

入选“世界最美海湾”,乘游船观赏长崎县九十九岛美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u4y1M71p/

如果各位有想要去到九州,不妨尝试从中感受到一点东西。

小破不入渠🌏

05 Aug, 04:22


刚刚看到这个回答,蛮典型的。

其实就是同一问题,中产没有确定性,即便高薪就业,也靠超高的储蓄率来获得安全感,最终的结局全部流向地产,而地产因为流动性的问题,即便升值也无法生息,永远无法完成现金流的再生产,故最终造成了制度性的通缩。而消费的涓滴效应无比羸弱,各行各业都更难赚到钱,特别是中产阶级,在消费市场里没有起到任何带动作用,c 端产业的 growth hack 全都是利用底层的人性,进行反向的产业降级,从抖音到拼多多,进而导致职业稳定性更加不足,就是市场的恶性循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8499356/answer/3582221912

小破不入渠🌏

05 Aug, 04:20


今年一次次听到体制内朋友确认单位在「降薪涨社保」,因此意识到,很多人想象中的刺激经济是发钱,但国内实际一直在创造制度性的通缩。

即便在统计口径上存在诸多争议,但一个不难做出的定性判断是:人民币的流通非常弱,远弱于美元。

这个 M1/M0 之间的巨大鸿沟,一大成因在于中国的企业端资金是借贷而非投资主导,另一大因素则在于居民端,社保、医疗,甚至住房的多轨制。

我很早就发现,出身于体制内家庭的中学同学,之后无论学历高低,在哪个城市,大多选择了体制内就业,大学同学则相反。这个比例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多和少」来形容了,而是到了「清一色只差两张听牌」的程度。

早期我认为这更多是一种观念上的惯性,特别是父母意志主导下「安排」的结果。我本科毕业的时候,考公考编还远不如今天这么流行。但后来,出现了一大批,本科毕业后考公,到岗后因为无法接受低工资而离职的就业实例。

因此发现,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帮助,这届普通年轻人就算考上了公、编,其实也很难在体制内基层立足。这个帮助既包括经济上的直接支持,也包括借助关系帮你运作调动晋升,更包括观念上的支持。最终体制内就业还是世袭的代际传承,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

体制内低工时带来的时间和机会成本,稳定可预期的复利,延迟支付且可传承的养老支柱,都是隐性的,为了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外而设置的。

而体制外的高薪就业,比如资金主要来自于美元的互联网行业,则通过超长的工时、高房价,来防止形成消费的涓滴效应。把物价,特别是低端服务业价格,长期锚死在相对的低水平上。

很多人觉得政府对通胀的厌恶是物价闯关时代的 PTSD,但我越来越觉得这一整套制度设计就是为了焊住车门……实际上,如果不是人口暴雷,这套系统堪称天衣无缝。

所以我这两年觉得,面对这段历史垃圾时间,一个操作当然就是把广义的储蓄率降下来,趁供给的红利还有最后余热,多吃几口。只是说消费这个事情,不止要花钱,还要花时间。大部分人的钱花不出去,其实是工时降不下来。这也是个无解的问题。

小破不入渠🌏

02 Aug, 03:44


7 年前的夏天,我开始玩 P5 的时候,正处于 20 多岁这段人生中的最谷底。尽管有一些种子已经种下,但还远没有到生根发芽的时候。

即便让今天的我回到过去,告诉当时正处于低落中的自己:一切都会 figured out,life will change,你将走上一条符合你美学和价值判断的道路,找到「容身之处」,并最终成为自己。我可能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让自己建立起对未来的确信。

而只有当你真正度过了这段被改变后的人生,你才更加意识到当初的「改心」对你是多么重要。不只是去过多少次东京,进行一些「圣地巡礼」这么简单,而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吸收了那段东京转校生活里的一切,从非常具体的冲咖啡、锻炼身体,到内心层面的,对自身原则的坚信,反抗的精神。

阿宅的人生就是如此:我们被作品,比如一个游戏改变,而不是被一支涨了 10 倍的股票改变。

https://jesor.me/2024/persona5r-life-changed/

小破不入渠🌏

26 Jul, 04:42


JD Vance 强调锈带底层小孩真正的天花板是心态上的,是家庭、社会教育失能带来的结构、群体性悲观主义。进而导致信息差、盲目的不配得感、仇恨,觉得努力也没有意义。

言外之意是说,美国的竞争和上升渠道没问题,对底层来说,最关键的不是发钱,而是要重建积极正向的价值体系。

这个点很有意思。因为在中国,事情刚好是反过来的。我们这代(城市)小孩的成长过程中,价值体系并没有崩坏。我们的家庭里也有指责、暴力,也缺无条件的爱,但我们依然信奉通过教育来抓住自己的人生。

包括当时左右之争存在(泛自由派是主流),但两边都认为一切是可以改良的,我们觉得吵这件事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实际也确实如此,比我们大一轮的,80 年前后出生这代人,如果考了个好大学,那基本就是开启了人生的新起点。因为只要是个好大学出来,不分专业、不分领域、不分体制内外,相对都不会混得很差。

但 90 前后这代人则是,不管你本科是什么起点,都要看你赛道是否选对。清华土木、北大老财,照样一逼倒灶。在错误的领域里,基本不可能突破人生的基线。我们这代人一种很典型的精英路径就是「一直读」,学历越读越高,但越来越难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实际上,我们这代人是到了成年之后,才感受到社会上窒息的气氛,是先卷赢,才发现卷赢了也没有出路。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 JD Vance 所谓的「改变心态就能突破人生」是纯粹的狗屁。

当然,对我们这届小朋友来说,虽然窒息,但依然有「选对」的可能。00 这代人面对的世界,可能已经并不存在一个版本答案了。

小破不入渠🌏

14 Jul, 15:42


大塚愛上 THE FIRST TAKE 再唱了 プラネタリウム。

是初中时代听的歌,现在回头再听歌词,发现它基本也就是在唱 Ryan Gosling 和 Emma Stone 去格里菲斯天文台的那一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FG14NWavI

小破不入渠🌏

09 Jun, 10:19


实际上,夏天歌单做得长一点也没关系,旅行的时候飞到远一点的地方,坐慢一点的电车就行了。

Here’s Summer Mix 2024.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summer-mix-2024/pl.u-76oN8LmsWg55973

小破不入渠🌏

10 May, 04:26


iPad Pro 那个广告,关键不在于广告本身。

就这个广告如果是三星,或任何其他智能手机厂商策划推出的,我抬都不会抬一下眼皮,太正常了。

但这是苹果。某种程度上,苹果能卖出极高溢价且我们这些果粉持续买单的核心原因,就在于苹果尊重那些被压扁的,「古老的 nice things」。

苹果是「会专门为古典乐做一个 App 来解决『古典乐曲名太长,滚动显示不优雅』这样问题」的公司,不是网易那种会在音乐 App 的右上角放「美女交友」广告,弄个排行榜推广 Suno AI 音乐的公司。

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公司,甚至大部分公司,都会利用人性的弱点,甚至是恶意来赚钱,并用「技术无罪」来 justify themselves,罪状多到难以尽数。

但苹果不是其中之一。他们多年来坚持使用「机器学习」而不滥用「AI」这个词,也是同样的道理,它自始至终都相信,we deserve better than this.

所以最后苹果道歉,我依然感到欣慰。今天你很难说苹果的骨头 100% 坚硬,但它毕竟也是一家面对过 FBI 等各种权威而没有动摇原则的公司。这当然会使这声道歉更具分量。

PS: 我非常喜欢苹果在道歉中用的「We missed the mark」这一说法,「不要辜负品牌」,这应当是所有 marketing 从业者都要学好的第一课。

https://www.theverge.com/2024/5/9/24153113/apple-ipad-ad-crushing-apology

小破不入渠🌏

31 Mar, 05:32


看了王晓光老师拍的这一集。我其实早就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北海道,一直又期待又恐惧,矛盾交织。以至于几次想要前往,又几次都没有成行。

去年冬天,第一次坐はやぶさ去青森的时候,这种感觉变得尤为强烈。我们到达的前几天,青森在下雪,我们离开的几天后,青森在下雪,我原本期待在津軽进行一次对雪国的预热体验,实际什么都没看到。

去一个你想去很久的地方,is like having the first date with a long-time crush。越是担心期待落空,就越是无所适从。谁都想看到完美的白雪上,完美地错落着仅一行脚印,实际的景象与想象中的画面完美贴合在一起。越想,就越怕。

但旅行的次数越多,你越应该明白,一切都是墨菲定律下的必然:坏天气、误机、新干线停运,各种错误的时间窗口,走错了路线导致看不到夕阳,降落在豪雪的东京但路上弄丢了伞和相机……

而人生真正闪光的宝贵之处,就在于我们把最稀松平常的东西,那些意外和偶然,捏合成一段特别的故事,即「让平凡之物超越生活的时刻」。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迅速落定了今年冬天去北海道的计划。因为,我不再恐惧。

https://youtube.com/watch?v=ipX065bWOV4

小破不入渠🌏

19 Mar, 14:07


两周前,在 YouTube 上刷到 Angela Aki 在 THE FIRST TAKE 上再唱《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

很难说这首歌对我意义重大,尽管 2009 年的春天,我第一次听它的时候恰好快十五岁。因为日语的歌词,我一句都不懂。

不过当时我确实处于一段焦虑和迷茫中。初中生活接近尾声,玩也没什么好玩,学也没什么好学的。后来我一直记得那段春天连绵不绝的阴雨天,因为每天太无聊了,能做的事只剩下听着 MP3,感受细雨的触感,看家门口的树抽出新枝绿叶。

那时,我不知道从哪听说了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并开始对那个神秘的伊豆半岛产生了兴趣。在甚至读不到原作的时候,我就是纯靠着想象,描绘那里的海岸、温泉,以及可能同样的连绵细雨。

当然,后来我第一次去湘南海岸的时候就知道了,真正的海边并不会像湖南一样淫雨霏霏。

所以,十五年之后的春天,当我真正来到伊豆半岛,我其实难以将它和十五年前的想象进行什么共振。直到两周前,再次听到 Angela Aki 唱这首歌,一切都变得无比清晰。

上午从熱海换乘伊東線南下时,我旁边坐了一个看起来就像是十五岁的中学生,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一些漫画。我听着上周搜刮出来的,初中时代听过的歌,想起初中时我最想做的两件事分别是杂志编辑和电台主播。

如果真的能给十五岁的自己写一封信,我想除了那一句「今を生きていこう」之外,我大概会忍不住剧透一下:全部都会实现捏,你会做你想做的那些事,去你想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很 chessy 对吧?但直到你真正度过了自己想度过的人生,你才会知道它的意义所在。

小破不入渠🌏

07 Jan, 03:25


看了好多遍,竹老师的年末视频。

从去年夏天,突然蹦出那句「实际上,生命本身就是你要完成的作品」之后,就如醍醐灌顶一般,找到了自己快乐和痛苦的根源。

「其实就是,写不出来嘛」,而时间又是一张,永远不接受拖稿的滚动稿纸。错过了落笔的机会,便无从回返。只有通过回收伏笔,才能填补过去的空白。

只是更多时候还是会拖稿。把开头的一个句子翻来覆去改了十几遍,也没有勇气开启正文。直到坑掉的文章沉满了整个 Ulysses,还在一厢情愿地等待那些伏笔生长出来,以「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自我安慰。

但最后,长大成人最需要学会的东西,就是忘掉种过的花。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Hk4y1X7Nt

小破不入渠🌏

01 Jan, 00:52


https://jesor.me/2023/over-taking-line/

小破不入渠🌏

28 Dec, 01:48


过往年末歌单。

2016: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16-in-tracks/pl.u-76oNlPbuWg55973

2017: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17-in-tracks/pl.u-JPAZDqJCDqYYRAx

2018: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18-in-tracks/pl.u-mJy829ruzoXXxMZ

2019: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19-in-tracks/pl.u-V9D7Z7JCByzzvkY

2020: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20-in-tracks/pl.u-38oW5k8FPXkkb8y

2021: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21-in-tracks/pl.u-76oNpeMFWg55973

2022: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22-in-tracks/pl.u-aZb013vTPWBBKYE

小破不入渠🌏

28 Dec, 01:40


年末贺词还一个字没动(以及有一个稿已经拖了一个星期了),但先非常润滑地把 2023 年的歌单做出来了。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23-in-tracks/pl.u-9N9Lo9Lsx89930N